闽清一中梅园文学社学生作品选登(六) “读名著·写书评”获一等奖作品选登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09-13 09:54 闽清一中梅园文学社学生作品选登(六) “读名著·写书评”获一等奖作品选登
14.孤独流淌,百年守望 ——评《百年孤独》 高二(8) 李泽俊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最富盛名的作品,也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风靡世界40余年,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圣经》。 能写出这样的作品,自然与作者的经历密不可分。他的外祖母热衷算命,满脑子鬼怪故事,常把家里搞得气氛阴森。而他的外祖父是一位战败的保守党上校,跃过时光将历史鲜活地呈现在他面前。他本人当过记者,受过通缉,深谙政治的黑暗,在动荡不安的拉美漂泊,最终用三万只香烟堆砌出了这鸿篇巨著。 初读作品,吸引我的是充满魔幻色彩的故事,长着猪尾巴的人、吃土和石灰墙皮的恶习、有着无限生命力、疯狂占领宅院的动植物……无法理解,或许本来就不需理解。在书中,逻辑只是一个小配角,有些爱情来得莫名其妙。我想,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以期营造出一种更浓烈的情感氛围,呈现一场孤独的饕餮盛宴,也处处弥漫着魔幻的色彩。 再读作品,吸引我的是小说独特的叙述手法。就拿开头来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一句话将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联系在一起,时间线时时错综且有时在支线上走得很远,“多年以后”在书中的使用频率也有些高。其次,事件叙述也不是连贯的,经常一件事讲到末尾提到一个人,镜头一切换,开始叙述那人的生平、性格,如此往复。这不仅影响着中国读者,也影响到了中国作者,从陈忠实的《白鹿原》到“寻根文学”“先锋派小说”都有马尔克斯的影子。 而且,我也隐隐摸到了书中起伏不平的孤独和情感。一个家族,七代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孤独气质,在命运无情的车轮里滚动、消磨。“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他们大都在欲望中诞生,大睁双眼,与孤独进行直到死亡的斗争;或用性,或用战争和疯狂举动,或残酷碰壁后心灰意冷,或极尽欢愉后悲从中来,然后他们与孤独签下不失体面的协议,缩入套中,与世隔绝。他们大多情感寡淡,有也是出于一时的同谋。而我觉得,乌尔苏拉是其中最有人情味的角色,她会怒斥在小镇上推行暴政的孙子,会为上校的迷失而闭门痛哭,也会热情地宴请外乡人……最终,她成为了外孙们的玩具,也是这百年孤独的直接见证人。 而这本书又不只有孤独,还有残酷现实下的悲凉与愤懑。拥有魔法、颠倒黑白的黑衣律师、标榜民主而去做五点钟弥撒的自由党、发动媒体成功清空了马孔多百年历史的政府、“就争取到没让人把房子漆成蓝色”的内战,以及“乌尔苏拉.伊瓜兰曾售出过无数糖果小动物的这个该死的世界。”马孔多这个镜像之城,折射出的是拉丁美洲异乎寻常、匪夷所思的现实。孤独的不只有布恩迪亚家族,还有拉丁美洲——饱受歧视,饱经摧残的历史。而作者想通过这本书告诉人们的是,在拉丁美洲这块土地上上“爱真的存在,幸福真的可能,那些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庭,也终于永远地享有了在大地上重生的机会。” 正如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所说,“如果上帝赏我一段生命,我会简单装束,伏在阳光下,袒露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我的魂灵。”他的《百年孤独》文字毫不矫揉造作,精彩词句也无雕琢之感,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十年内战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换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等待你来探寻。(指导老师 夏月香) 15.反抗与黑暗对撞的悲剧 ——《红与黑》书评 高二(8)刘洁琳 《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一经发表,社会反响极大。此书后来成为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当时甚至还流传着“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 阅毕此书,笔者差点误认为是一部爱情小说,因为书中主人公于连的两段爱情显然是小说的主线。然而,此书本质上是一部政治小说。先看书名,首先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色彩对撞之感,那么这究竟有什么深意呢?有人说,,红色代表军队,黑色代表教会;也有人说,红色代表反抗与不屈,黑色代表黑暗势力与贵族阶级。而笔者则更偏向于将红色看作是于连及其同时代青年的激情与斗争,黑色看作是整个上流社会中的黑暗,这更加地贴合本书的内容——即19岁的于连带着其敢于蔑视权贵的平等意识,一步步跻身上流社会,并在此过程中与市长夫人和侯爵女儿先后产生了爱情。 于连,本书的主人公,一位木匠家庭出身的年轻小知识分子,凭借着过人才智和英俊外貌得到了许多贵族的赏识,也难以避免地有了越界的爱情。他厌恶蔑视、崇尚平等,却又虚伪自私、野心勃勃。不可否认的是,他又确实有极大的魅力。在司汤达生动的心理描写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格矛盾复杂的青年,而正是他的矛盾使他真实,让人确信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并不完美的人。他的命运是悲剧的,最终他选择了上断头台,以死亡来向黑暗的社会表达自己的反抗与控诉,彰显了悲剧的力量。 市长夫人是一位结了婚却从未尝过爱情美好的天真女人,她骨子里是骄傲的,一开始对于连有的只是怜悯,而于连通过他高超的手段如愿征服了她。可悲的是,两人家境的天差地别在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相比之下,于连对侯爵女儿玛蒂尔德更多的是新鲜感和激情,最终也成功让这位高傲的变化无常的上流社会女性服从于他,足见其心计之深。 当然,读者对于书中某些价值观一定要有取舍的能力,对于如“犬儒主义者”一类等充斥书中的政治词汇大可不必太过在意,撇去这些,本书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深刻的描写、情节的安排让人赞不绝口,并爱上它,爱上生活于它之中的形形色色的人们。 其实,文中的于连和司汤达本人有许多相似之处。譬如,同样的崇敬拿破仑,同样的憎恶父亲……司汤达写《红与黑》之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因此他用笔再现了其伟大,鞭挞了复辟王朝的黑暗。主人公于连则是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富于时代特征。在面对死亡时,他内心挣扎,却毫不怯懦,正如他在临刑前的一番内心独白:“死,生,永恒,对于其器官大到足以理解它们的人来说,都是些筒单的事物。” 我们从于连这般的小人物身上看到了智慧的光芒和崇高的精神,见证了一场伟大的悲剧。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司汤达的《红与黑》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的原因。(指导老师 夏月香) 16.人性的觉醒唤起社会的复活 ——《复活》书评 高二(8)班 严燕平 这是一首抒写现实和苦难的歌,读来不免令人感到沉重。作者极尽讽刺之口吻,勾勒了十九世纪俄国社会百态,也在这样黑暗社会之中给主人公指引了一条自我救赎和道德完善的曲折道路。现实与思想的结合,同时体现出这两者的格格不入,更给生活在每个国度中、不同社会状态下的人们带来精神上审慎的思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留下深刻的一笔。 小说从法庭审理以女主人公玛丝洛娃为被告、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公爵为陪审员的盗窃并毒害商人案件入笔,展开一系列的故事。聂赫留朵夫认为是自己对玛丝洛娃曾经的所作所为使其落入歧途,因此走上了自我赎罪之旅。在彼得堡,他为了使案件得到重新审理并洗清无辜的玛丝洛娃的罪名而奔走于上流社会。在这里,他更看清了达官显贵的装腔作势、荒淫无度、穷奢极侈的丑恶一面,他们的生活像一只浸了油的纸篓,被丑恶浸染着。他们在上级面前奴颜婢膝、唯唯诺诺,在下属面前却颐指气使。颠倒是非曲直的案件审理在权贵的一句话下就可以解决,军官以屠戮为荣还自认为是效忠于国家,美好的品行被认为是标新立异......而相对于极乐世界的另一端,在阶级残暴的统治下,监狱里的人民饱受身心的压迫,犯人们不堪凌辱相继死去,而在监狱外的人民更受着地主和贵族的剥削——“在俄国,一个正直公民的唯一出路就是监狱。”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然而“社会对这些人所犯的罪,其实远超于他们对社会所犯的罪。”像瘦骨嶙峋的老人般躺在农民怀中的婴孩,那苦笑的脸也许就是在对肥头大耳的军官公爵的讽刺。从法庭,到监狱,彼得堡,再到流放西伯利亚的途中,作者通过夸张,不断变换维度、放大维度,运用尖锐而深刻的讽刺和对比,拓宽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赋以作品厚重之感。 然而,小说不仅仅为揭开黑暗的社会面貌和历史图卷,更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精神领域的思考。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被腐朽的政治和社会风貌戕害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迷恋酒色、享乐成癖,而又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悔过自新,重拾了道德衡量的准则。他意识到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土地,于是放弃家产,把土地悉数分给农民;他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随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并且在精神上予以鼓舞她的力量,逐渐唤醒她麻木的躯壳和困窘的灵魂;在监狱里,他倾听来自社会底层人民的声音,同情苦难,平反冤案......他在黑暗和不堪中一次次洗涤自己的身心,他找到了自我救赎和道德完善的道路,找到了人生价值所在,得到了灵魂的解放,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复活。而玛丝洛娃也在痛苦不堪的监狱中结识了被捕入狱的伟大的革命者,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监狱里正直而勇敢的克雷里卓夫、善良而热情的谢基尼娜、更加坚定而积极的玛丝洛娃,他们身上都在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也使人看到微明的曙光。列夫托尔斯泰曾说:“思想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长出大树的种子般,在眼里是看不见的,但人类社会明显的变化正发生于其中。”腐化分子对人民有发酵作用,而正义的感染终将会拯救人民于水火。正是像聂赫留朵夫一样的灵魂复苏者,为改变社会而作的努力,促进了社会的觉醒,唤起了社会的复苏,使人民免于苦难,使社会渐成清明。 “人生来,为要拯救失丧的人。”将大义揽于身,小则抱有良知,拯救自己,也拯救他人,一点恻隐之心,一些慈悲为怀,以正义为灯,以道德为尺,漫漫长路,踽踽前行;大则兼济家国,勇于冲破现实的黑暗,以革命者的光辉唤起社会和世界的复活。(指导老师 夏月香)
17.放下傲慢,澄清偏见 高二(8)祝泳琪
18.灵魂的救赎与治愈 ——评《摆渡人》 闽清高二(9)班 谢汶霖 第一眼看到《摆渡人》的封面便被深深吸引。封面上有两句话,“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摆渡人?”“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封面配图是在阳光照耀下,静谧的湖水,一叶小舟飘行,头顶是滚滚乌云,湖水被金色阳光映衬着,闪着温暖的光芒,而阳光尽头是乌黑翻滚的水波。这让我感到莫名的温暖,这似乎是一个人的心灵或主人公迪伦的灵魂深处,身处黑暗,却总有一片光明在牵引着她不断前行,这或许就是本书想传达的意境。 《摆渡人》所讲述的是主人公迪伦因火车事故而“亡”,在经历灵魂荒原过程中,与自己的摆渡人崔斯坦相爱,在爱的魔咒下,破除了荒原的规则,带着崔斯坦回到了现实世界的故事。崔斯坦是摆渡人,他受到荒原规则的限制,一趟又一趟的完成摆渡任务,却早已心力憔悴。迪伦是一个女孩的灵魂,最终她带着从未抱有希望的崔斯坦来到了人间。第一趟路程中,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他带领着她完成了灵魂的救赎;第二趟路程中,迪伦是崔斯坦的摆渡人,她带领着他完成了生命的救赎。在整个作品中,看起来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而其实真正的摆渡人是迪伦自己,她是靠着心底因爱而生的倔强信念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崔斯坦。 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凡是看过《摆渡人》这本书的人无不被书中迪伦和崔斯坦间纯真却又强大的爱情所震撼。这种爱情强大到可以无畏魂飞魄散也要寻找到对方。这也是这本书中引人瞩目的地方。正是爱情这一强大支撑体,支撑着迪伦克服了千难万险,也不畏失败后的魂飞魄散,一心只想从“家”返回荒原寻找崔斯坦,也正是爱情的力量促使他们成功返回了人间。 家,则是《摆渡人》所隐喻的另一主题。因火车事故,迪伦意外而“亡”。每个灵魂在离开人世后必须在摆渡人的带领下穿越荒原,才能到达“家”。所幸,迪伦在崔斯坦的摆渡下,一路虽困境百出,但最终还是成功穿越了危险的荒原,回到了灵魂称之为“家”的地方。然而,在穿越荒原路程中,迪伦和崔斯坦却相爱了。为了爱情迪伦寻找一切机会逃离“家”,重返荒原,并且凭着自己坚韧的意志找到了崔斯坦,并且成功地引领着崔斯坦回到了人世。这也标志着这场充满爱、信念、艰辛、勇敢的回家之旅有了一个圆满结局。 除了爱情和家这两大主题外,救赎是本书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主题。不仅因为救赎的内容在本书中占据大量的篇幅,更因为救赎的情节使小说高潮迭起,引人入胜。小说从救赎的角度出发,按照男女主人公情感的发展展开救赎情节,使得救赎途中的每一个故事情节都令人惊心动魄,引人深思。小说还将两个完全意想不到的救赎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迪伦救赎老人和小孩的故事情节,暗示了只有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才能照亮救赎之路,从而救赎人类的灵魂与生命。 《摆渡人》是一部灵魂治愈的小说,作者将爱情、家、救赎这几个主题很好地相互交融。小说表面上看似是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其本质上却是作者对现实社会,人类自身进行探索后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社会和人性的揭露,也是人类情感复杂性的真实写照。此外,小说中折射出的人性之美,真爱、信念、勇气无不引领读者以自己的心灵与小说中感人至深的真情相互碰撞,迸发出灵魂深处的火花。(指导老师夏月香) 19.治愈人心的良药 ——评《解忧杂货店》 高二(9)罗晓倩 《解忧杂货店》是著名作家东野圭吾的长篇小说作品。不同于东野圭吾的其他作品,在黑暗里行走,无情地揭露人性的罪恶,《解忧杂货店》则沐浴在春风里,轻轻柔柔,传递着脉脉温情。 《解忧杂货店》的构思十分巧妙,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能独立成篇,看似一颗颗散乱的珍珠,实则各个章节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环环相扣。东野圭吾缜密的布局,精巧的构思,让人不得不为之赞叹。就如作者本人所期待的,读者会在掩卷之后楠楠自语:“我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在敬佩作者的写作技巧之余,这本小说最动人心弦的地方还在于书中故事所传达出的温暖的力量。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即使无法在一起,在命运中还是有一条细细的红线在牵引着彼此。书中的一切缘分都起于浪矢雄治和皆月晓子的纯美爱情。二人年轻时私奔未果,浪矢雄治开起了杂货店,皆月晓子终身未婚,开了一家孤儿院“丸光园”。书中的人和事都与这两座建筑有着微妙的联系,形成牢不可破的羁绊。 男友身患绝症,在梦想与爱情间徘徊不定的“月兔”;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却在现实中寸步难行的“鱼店音乐人”;家庭巨变,挣扎在亲情与未来的迷茫中的“保罗。列侬”…….他们将自己的烦恼写下投入杂货店卷帘门的投信口,等待着第二天牛奶箱里的回信。 杂货店内,无论是社会地位低微的小偷三人组还是年迈的浪矢爷爷,他们都以一颗最真诚的心对待咨询者的每一封来信,绞尽脑汁地提出诚恳的建议。第二天,那一封封平躺在牛奶箱里的回信,字里行间都裹夹着细碎的温暖,在帮助别人解决烦忧的同时,解忧人自己的内心也得到了宽慰与救赎。 正如浪矢爷爷所说的:“其实所有纠结做选择的人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咨询只是想得到内心所倾向的选择。最终的所谓命运,还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咨询信的答案,只是在鼓励一颗已有决定的心而已。换言之,解忧杂货店并没有真正解决忧愁,而是如茫茫大海中的明亮灯塔般,引领迷失在选择岔路口的人们找到真正的归宿。故事中平凡的小人物正是从解忧人认认真真的回答当中明白了自己的心意,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并且努力生活,发光发热,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与温暖了自己。 这是一部温暖人心的治愈系小说,我们能够在咨询者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都曾在困境中失落,在迷茫中彷徨……解忧杂货店就像冬日里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缓缓喝下,暖意漾满了全身,内心的缺口也就在温暖绵延间治愈了。 人是需要温暖,柔软,有力的东西的,而这些东西《解忧杂货店》就恰好具备。但愿我们在这纷繁芜杂的世界里,拥有一家自己的解忧杂货店,心存善意,保持真我,砥砺前行。(指导老师夏月香)
20.拥有希望即可自我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高二(9)谢均佳 这部影片曾一度角逐奥斯卡的优秀作品。经历二十年也磨灭不了它的经典,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但也告诉人们,即使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只要人心怀希望,渴望自由,就不会被黑暗吞噬,就有获得重生的力量。 影片的主人公是年轻的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和她的情人被杀而被误判无期徒刑被投进肖申克监狱。肖申克监狱是个暗无天日的地方,也是摧残人性、泯灭人性的场所,这里是狱警和监狱长的天下,他们贪赃枉法,颐指气使,对罪犯们施以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在这高墙内,人们往往被其所同化,变得生无可恋,苟且偷生,无以萌生希望和自由。正如瑞德的一席话:“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但是,即便在这样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安迪依然保持出乎寻常的冷静和理性,默默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尽己所能帮助黑暗中的人们。在监狱中建立了图书馆,帮助人们获得各类证书,使他们在忙着活和忙着死的抉择中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使处于沮丧、绝望、麻木状态的狱友们重燃了生活的希望。他自己更是希望、自由的坚守者和践行者,用二十年时间,默默地为自己凿开了一条通向自由地路,让监狱长感到绝望之路。 在腐朽的制度下,安迪终于完美的施行策划了二十年的逃狱计划,最终爬出泥泞不堪的水池挣脱时,他终于拥抱了阔别已久的自由。在这之前,瑞德和老布都认为希望对他们而言是“废品”。可安迪的逃脱给暗夜里的人们以亮光。是什么支持他二十年只用小锤子凿出一个地道?是什么可以让他忍受恶臭在下水道爬行半英里?正是那份希望,希望引导了行动,希望让安迪重获了自由,也让瑞德等人见证了希望所创造的奇迹。本片又一亮点是不同人物身上不断涌现的希望。假释后的瑞德遭遇了老布一样的境遇。但不同的是,他有了新希望——寻找安迪,最终也找到了安迪。这希望让安迪成功逃狱,给了瑞德继续生活的理由。正如他最后说的:“希望是个好东西”。 这部影片的讽刺手法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是公正象征的典狱长和狱警反倒成了罪恶的化身,犯下罪状的囚犯最终证明是正义的代表,给人反省的同时也具有强大的教育意义。 总之,即使深陷囹圄,也不要封闭自己的求生欲,因为还有希望助你脱离苦海。(指导老师夏月香)
21. 道德流放 ——读<<无人生还>>书评 高二(1)班刘欣 第一次接触<<无人生还>>是在2011年,当时是被阿加莎﹒里斯蒂的<<东方快车杀人事件>>所吸引,而去读了她的另一部同样受人追捧的书——<<无人生还>>,当时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恐惧,除了被凶手精妙的设计折服,也对其中人物设定有些震惊。第二次读是在今年二月,让我有了更多的新体会。 本书以一首传统的童谣为线索,描述了十个人物相继按童谣所写被杀害的故事,这是传统的孤岛杀人模式,书中有一个巧妙的设计,在所有章节结束后,又补充了一封凶手的自白信,其中讲述了杀人方法与自杀方法还有选择杀害对象的原因,我认为正是这一设计将小说推向了更深的精神层面。 书中的杀人凶手是原本应代表公平、正义的法官,他本应手持天平,紧握正义之锤,对人间的罪恶做出公平的审判,但书中的瓦格雷夫法官却变成了手握镰刀,戴着正义假面的撒旦,在自己犯罪怪癖的驱使下,他凭着超高智商,对逃到法律灰色地带的人进行审判,他认为他们是理应受到治裁的罪人,而自己便是那手持公平的上帝。在他的自白中承认了自己设计类似艺术品的杀人游戏是人性使意。这样一个把杀人游戏环节设计的满满都是仪式感的杀人变态,反而说起了人性,不过从他的角度说也无可厚非,毕竟他是整个故事唯一清白的人。 “我的客人们所犯下的罪行论轻重程度各不相同,我决定让罪恶程度轻的先死,他们不用像凶狠手辣的杀人犯一样遭受长时间的折磨”。书中的九个罪人初登小岛时是享有圣誉的军官,忠诚勤恳的仆人,知识渊博的医生等,但当上帝揭开了他们的假面,而他们又变成了丑恶狡诈的罪人,当死亡来临时,他们从内心挣扎反抗,到最后认为“生即是死,无时无刻”,让读者对人性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刻的解读。他们在死亡面前的渺小的,为了一己私欲残忍伤害他人是凶恶的。没有人知道他们临死前是否自省,也没有人知道在这场道德的流放中他们有没有真正有所获得,每个人心底都有秘密,也总有被人挖掘出来的一天,大多数都是丑恶的。其实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面对自己内心黑暗时的态度,到底是用更黑暗掩盖还是让光亮填充他们留下的阴影。 人类总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站在道德的最高点审判他人,试问有谁有资格做这样的事呢?对于那些逃到法律灰色地带的人,没有任何人有权对其进行问责,除了法律。而这世界上最残忍的审判应该就是他们来自内心的不安吧! (指导老师 许炜) 22.在风暴中寻得坚强与善良的品质
这部小说所传达出得含涵,也正是应在命运的风暴中寻得一份坚强与善良。这样的小说,对底层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呼啸山庄》能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原因。(指导老师黄碧珍)
23. 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书评 高二(7) 黄榕桂 这是一部看到书名便引人深思的作品,合上书又会叫人觉得沉重。小说通过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来诠释"活着"二字的含义,让读者于无形中接受了作者所赋予在小说中的对“活着”的理解: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有着数以万计答案的问题,这些答案包括物质上的,或是精神上的,而往往被忽略的那个答案却是它本身。《活着》这本书正好起到了提醒的作用。作者余华用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告诉我们活着本身很艰难,然而延续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生命中其实是不存在幸福或不幸的,生命就是活着,静静地活着,尽管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合上书那种没来由的隐隐不快,像块巨石堵在胸口,使人感到沉重得喘不过气。小说中的福贵已是人到暮年,仅剩下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除了父母与妻子的死因较为合理,他的一双儿女,女婿和外孙都是因为意外而死,他们的死无不处于偶然。也许在小说中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桥段并不具有轰动性,再加上作者并不屑于用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从始至终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说着这些并不正常的事。但其实背后暗含的是一种名为渗透的更加高明的表现手法,叠加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视,当这一件件不幸的偶然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时便如江河入海一般可掀起惊涛骇浪。 不过还好,小说除了要考验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还要体现出一种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意外事故接二连三地发生,所有亲人相继离世,徐福贵的人生不断遭受着苦难,但他依然乐观并且豁达地活着,这出乎人的意料,而细想来,又不无道理。因为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出人意料的死亡事故,了解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即使是心存绝望,也要因活着本身而感到庆幸,从而乐观地活着。 作者讲述了一个苦难堆砌的悲剧故事,主人公的人生太过于戏剧化,可这也正是这个关于生存与斗争的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用这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让人明白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深刻道理。(指导老师叶晓芬)
24.读《活着》有感 高二(3)陈婉菲 ——《红与黑》书评 高二(11)班 汪如琰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同时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红,象征着共和国和帝国时代的士兵军服,代表法国革命的热情;黑,象征着牧师的长袍,代表教会势力猖獗的复辟王朝。小说就像一面镜子,生动地揭露了那个时代残酷的现实以及青年一代对梦想的追求。 司汤达尤其强调典型环境对人物个性的影响,他将主角设置在维里埃城,神学院和侯爵府三个场景,以出色的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具有两面性的复杂人物。小说的主角于连出身于木匠家庭,他长相秀气,头脑聪明,内心世界却充斥着矛盾,很多看似对立的性格特征在他身上意外地形成了统一。 于连单纯又虚伪,狡猾又天真,时常怯懦但又有着令人吃惊的勇敢。他崇拜拿破仑,立志获得光荣功勋,成为一代英雄。但随着波旁封建王朝的复辟,他的梦想也幻灭了。于连很快又发现新的出路,在教会强大的时代,不信宗教的他竟成为一名教士。于连聪明好学,他想利用神学来攀登上流,以此满足自己的野心。在这个追名逐利的社会,出身低微的于连收到了压抑和蔑视,而他却拥有坚强和冷静的心,在不断的激励中一步步前进。于连的才智傲气与他低下的地位形成反差,而他对于社会天生具有仇恨,这或许是决定他命运悲剧的原因。他怀有的热情与那个冷漠的时代是不相容的。 《红与黑》中对于爱情的描写也很特别。温顺柔弱的德·雷纳夫人和傲慢高贵的马蒂尔德小姐都为于连所折服。她们都是上流社会的贵族女性,厌倦了本阶级的唯利是图,对于连独特的性格充满好奇和喜爱。于连和她们所产生的的爱情,追求的是人格之间的平等。他为这些高高在上的女子而爱慕着他沾沾自喜,甚至认为这只是虚荣心作祟。但另一方面他又将自己陷入其中,露出“不曾有过的真情”。“他的心激动得像16岁的孩子。吃午饭时,可怕的怀疑、好奇、失望轮流折磨他。他觉得这顿饭永远吃不完。”于连的形象因爱情描写更为鲜明完整。 以主角一生的奋斗和浪漫的爱情为主线,通过这面镜子反映了教会的黑暗和封建的腐朽,表现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对民主自由的渴望。“红”与“黑”的对立融合,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也让其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指导老师林蓉珠) | 闽清一中由新中国成立前的闽清天儒初中、文泉初中和毓真女中几经分合搬迁、熔冶升华而成,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1966年前即为全省重点中学之一,1993年9月被确认为首批省二级达标学校,1999年9月转制为独立高中,2015年3月被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