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清第一中学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不做教书匠——一位年轻校长对青年教师的7条真诚建议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02-29 19:35

青年教师的成长状况事关教育事业的兴盛衰败。本文所谈论的青年教师成长的7个问题,针对性强、具体实在,相信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会有所裨益。原文较长,本刊特分两次刊载。

一、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很多青年教师选择教育,并非是从填写志愿的那一刻起,更多的是因父母之言、考分限制以及想找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使然。及至做了教师,发现教师之苦之累.远出乎经验与认识,加上经济大潮席卷而下,对教育工作得过且过,心里总巴望天上掉下一个机会,跳出教师这一行。不少青年教师就在这种目标混乱的状态中长久徘徊,消耗自己最珍贵的黄金年华。

一个人有很多种活法,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还是富贵立身?我们知道南辕北辙的故事,它告诉我们选择方向的重要性,方向错误,你越努力。离目标也就越远。人,只有在选择正确的情况下去努力,才能做出成就。人生路上的选择,第一位的,不是做什么职业,而是问一问自己,你选择“精神立身”还是“富贵立身”?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人要生存,要有一定的物质资料作保证,衣食足而知荣辱,对大多数人来说,精神是在物质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去追求的。今天,教师在物质上的生活已经超越“衣食足”,大多数教师的收入在本地区已进人中上水平,发达地区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筹划购买私家车。但,我还是必须告诉年轻的你,教师这个工作是以精神追求为主的。我们的物质由国家保证供给,有了它,不是图安逸.而是能使我们更好地沉下心来,做一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

年轻的老师们,如果你的志向是搞物质搞经济,那么.你千万别继续窝在校园里,这对你,对学生,对周边的同事,对学校的领导都是一种不经意的伤害。对学生来说,宝贵的只有一次的童年、少年,在你手里给浪费了,这是人生多么可怕的浪费啊;对你自己来说.只有一次的宝贵的青春就这么消耗了,同样是一种无法挽救的浪费;对同事来说,由于受你的情绪、你的“南辕北辙”的人生观的影响,无法安心于原本安心的教育,彷徨、痛苦、迷惘中,也将一事无成;学校领导呢.对不能静下心来做教育的教师,觉得头疼,他们会想办法帮助你静下来做好教育。而你会觉得这是领导故意找你碴儿,于是,冲突不可避免。

其实,财富的满足只是一种比较。你和谁比较,你就产生怎样的心态,你和大亨比,你会觉得物质和金钱是如此地相形见绌,但你和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相处三个月.你就会感谢上苍对你的恩赐。你要知道,地球上每晚有30亿人饿着肚子睡觉。你要知道,地球上每天有30亿人进出教堂寺庙,感到有生命威胁。你要知道。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衣服穿,有房子住有床睡,那么你就比这世界上的75%的人富有。如果你在银行还有存款,钱包里还有票子,口袋里还有零钱,那么你属于这个地球上8%的幸运的人。教师不仅有着中上等的生活,还有着可观的精神收人,作为人,这样屹立于世界上不也挺值得吗?

对于年轻的教师,迫切需要果断地做出选择:不做教师,就早日投入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当中去;要做教师,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如果到目前为止,年轻的你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清楚的认识,或者说,想不做教师又没好的门路,终日浑浑噩噩,那么我要奉劝一句:用心地投入到目前的工作中来。工作是相通的。今天的工作对于明天的工作永远不会没有价值。今天有了工作而不好好去做。那才是个大失误。不管以后做什么,今天认真工作所得到的感受和体验,对今后的人生绝对有用——哪怕那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岗位。_

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永远地迷失,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不断地消耗。而且,我相信,不管未来怎样变迁,暂且坐定目前那把叫做“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这是无愧于只有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的行动。而当你心无旁骛地工作时.工作的乐趣也就离你不远了,机会和赏识也离你不远了,人生的精彩也离你不远了,即便你还是没有机会走向你梦想的那条道路,但那个时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并非是无病呻吟的赞誉。

二、做有约束感的教师’

“约束”和“约束感”虽仅一字之差,却有着根本差别。学校发给每位青年教师一本书,这叫“得到”;如果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比赛,、你在比赛中获胜,校方奖励给获胜者一本书。这个“得到”的背后还蕴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这就是“得到感”一个经常感觉被约束的人,必定觉得不自在,痛苦;一个拥有约束感的人,面对一些必须要约束的事,根本没有这种消极的情绪.因为,这完全出自他内心的做人准则和道德价值,他的内心是安定的,祥和的。约束来自于外界:;约束感存在于内一心。。。

一个人有了约束感.就知道这个社会上哪些事现在还不能做,什么时候做才行;哪些事不想做,但还是要去做好;哪些事是有意义的,需要争取,哪些事是没意义的。需要拒绝;哪些话现在还不能说,什么时候说才行:哪些话说也没用,哪些话不说不要紧,哪些话该在哪个场合说.哪些话不该在哪个场合说’,哪些话需要通过什么途径去说··…·或许你会说,做成这样的人,太老于世故了吧?不错,所以一个真正走向成熟的教师的困难与艰辛就在于,既要在老于世故中保存自己,又要在老于世故中保持自己。不“老于世故”,你就永远是个不受欢迎的“愣头青”:沉溺于“老于世故”,你就失去了作为教师该有的那颗常青的童心。

谈约束感,就必须谈到学校纪律。很多青年教师认为违反点学校的规章制度,没什么大不了,是小事。上班迟到一会.没什么;下班早走五分钟,没什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事上放松自己,越放越松,到最后会一塌糊涂。比如说“迟到”,先是有事迟到,后来没事也迟到,到后来,知道要迟到,叫别人代签到。再比如说“中途离校”,先是有要事离校;后来有小事也离校,到最后,一些事本可以下班后做,但上班好像“空闲”得很,“无聊”得很,就中途离校去办了,以便下班后能更好更自由地“享受生活”。为了这个很普通的上下班纪律,已有学校无可奈何、忍无可忍之下使用了“指纹器”。面对指纹器,我的内心充满凄凉,中国教育还能走多远?中华民族还能走多远?一个不遵守纪律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没有自由的民族;一个不遵守纪律的学校,到最后,只能是一所最没有自由最没有生机的学校。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任何个人或单位,如果处在一个无规则、无纪律、无秩序的社会环境中,看似最自由,实际是最没有自由保障的地方.也就是最没有自由的地方。纪律和自由是孪生兄弟。纪律越发达,自由越发达。自由思潮下的年轻人,很容易(同时也是很自然)错误地把“自由主义”当成人生的美好追求,把不受任何约束看作是个性的解放与张扬,把我行我素看作特立独行和有个性的标志,把与学校与社会做无谓的对抗,看作是年轻人的英雄气概。不客气地讲,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在“纪律与自由”之间,做得恰到好处,因此它必须存在。存在不是威胁。对于每一个自觉遵守纪律的人来说.存在只是一种形式.存在是让管理者有依有据地肯定你的工作态度和价值。换个角度可以这么说,每一条纪律对于遵守纪律的人来说,是对他每一点态度和价值的肯定。

也有一些教师,他们总以为纪律是管理者有意与他作对,以为所有的制度,都是管理者吃饱了没事干,想出来整人的。我想说明两点,一是中国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大工业时代,对纪律没有一个强制的规范执行期,封建社会过来的农民也好,商人也好,都是没有纪律意识和规范意识的,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决不是可以放任。二是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一个校长想要凭自己的喜好来制定纪律,已不大可能。我以为,如果管理者制定的纪律。出发点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就无可非议。

年轻的老师们,或许你对纪律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想法、看法,那么现在,我希望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思 考——从自己身上去思考,去寻求答案。手术刀伸向 自己身上是痛苦的,但是经历这种痛苦的人,将变得 无比冷静和充满力量。纪律就像石头。如果你把它背 在身上,会痛苦无比;如果你把它垫在脚下,它会帮助 你站得更高,望得更远。人,不可避免地有惰性,但因 为有纪律。所以我们会强迫自己不朝着更懒惰的方向 发展。不使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享乐主义者、自由主 义者.而是帮助自己朝着一个有纪律、有责任、有事业 的“人”的方向发展。

作为教师,需要这种约束感。青年教师一旦有了 放任的不加约束的“自由”思想,就会有放任的不加约 束的“自由”行为,最常见的“自由”行为就是对学生进 行体罚、变相体罚和精神虐待。年轻人本来就冲动。学 校教育又时时处处与学生打交道,学生不懂事是天经 地义的——一个孩子少年老成,我们会觉得其乖巧;一 群孩子少年老成,我们将觉得不对劲:整体性的少年老 成,那将是一种可怕现象。一个青年教师如果不注意训 练自己的约束感,容易在激情之下,做出种种不该做的 事来。很多体罚事件调查到最后,大家都觉得可惜,都 觉得这个老师工作蛮认真的,蛮负责的,就是一刹那间 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就是缺少约束感,由此酿成终 身的遗憾的苦酒,也只能由自己躲起来悔恨地品尝。

人的约束感是在克制中培养出来的,老师,你要 善于克制。

三、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青年教师要有责任感.有责任感的人才是值得信 赖的人。人。也只有有了责任感,才会感受到自我存在 的价值和意义,才会发觉前方有那么多需要自己担当 的事。一个人没有了家庭责任感,这个家庭就注定不 会幸福;一个人对工作没有了责任感。他的人生就注 定不会取得应有的成就,即便你再聪明,也没有用,因 为这个世界已经证明。最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 的人,而往往是那些有一股傻劲的人。从教师的职业 道德来讲,一个教师不管你想不想做出点成绩来,都 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每个教师要教几十乃至上百个 学生,学习是学生整个生活的重头,遇到~个没有责 任感的教师.那是莫大的不幸。

一个有教育责任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对自己有 责任感的人。我们不能期望一个对自己不负责的人. 会对学生和学校负责,会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未来 联系起来。人,只有一次青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对 自己有责任感,最重要的行动是珍惜自己宝贵的青春 年华。不少青年人认为只有趁着大好年华,尽情享乐, 才对得起这青春,殊不知,这其实是糟蹋了青春。不管 享乐主义怎样泛滥成灾,我仍要坚持说,教师就是教 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 “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

对自己有责任感,就要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我知道,绝大部分地区都会有各种专业上的荣誉称号.比如“教坛新秀”“教育能手”“学科带头人”“教科新秀”“教科能手:“‘学术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等等,这些阶梯式的荣誉的设计,为青年教师一步步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奋斗和实现教育人生的价值。做了有益的引导工作。尽管这逃不出名与利的追逐。但是,合理、适度的虚荣心对人的成长有好处,在正常追逐这些荣誉的过程中,你也一定能走出一个越来越精彩的教育人生来。我相信,学校一般不会对这些荣誉的评比条件进行保密,假如目前你不清楚.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向学校领导请教,我相信.领导对这样的年轻人是欣赏的。当你清楚了每~项荣誉所需要的子条件的时候,就应该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去实现这些“子条件”。给自己一个目标,给自己一个达成目标的时间,对自己的责任感由此开始。

谈到责任感,就必然要说到对学生负责。我认为。发展自己是对学生最好的负责。~个贫困山区的穷困父亲,他不是不想望子成龙,他也想送孩子去上学,他也想让孩子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可他实在没这个能力啊。没有能力.即便有爱心.那“爱”也只能是“爱莫能助”之“爱”。就我个人而言,每次遇到以前教过的学生,总心怀愧疚。我常这样想.如果早些年,我就能如我在《魔法作文营》一书中所讲的那样教作文,必定会有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作文带给他们的快乐和自豪,必定会有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作文原来是可以如此激情飞扬,作文原来是可以如此改变我们的心情。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状态。如果我早些年就这么教作文。那么,我就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收藏更多的童年。那是怎样的一个遗憾啊!我由衷地感到,对学生有责任感,对学生最大最好的责任感,就是尽快地发展自己,使自己成长为~名成熟的、具有专业本领的教师。

说到国家责任感,你可能会觉得又空又大。其实不然。

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绝大部分教师对此很无所谓。在他们眼里,只要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弄好,新课标旧课标与我何干?课程标准实施数年来。教育界发生了多大变化?即便有所谓的“量”的变化,也只是专家听课或必要的“新课标汇报会”上“热热闹闹”的展示。君不见,应试教育正在全国大回潮?我总不能乐观,即使再来几次课程改革,情形也好不到哪儿去。八十年代“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后提出了“素质教育”观.结果九十年代的“应试教育”越演越烈。二十世纪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目前的境况却是“全面追求应试教育”的味道越来越浓。不是课程改革好不好的问题,不是培训不到位的问题.不是各级不重视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越来越多的教师失去了必要的国家责任感。

教育事关民族兴衰。一份又一份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学生与欧美国家学生相比,缺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少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严重缺少.将使中国无法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我们这样一个很难吸纳其他国家优秀人才的发展中国家里,培养本土的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如果这一点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中国还将用漫长的岁月徘徊在“发展中国家”中。

“发展中国家”其实是“落后国家”的代名词,中国的人均GDP官方消息也只有1000美元,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是780至2999美元,我们要摘掉“发展中国家”这顶帽子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年轻的老师,你想过这些吗?你在做教育这份工作的时候,有过这样的国家责任感吗?你感受到自己每一个教育行为,都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义吗?你想过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祖国尊严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吗?

就我有限的经历和阅历来看,中国教师正大面积、岌岌可危地丧失起码且必要的国家责任感,没有这样的国家责任感,课程改革所着眼的未来的巨大效应,有谁会去理会呢?具有国家责任感的教师群体,才会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为民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的资源和精神动力。当前,有人戏说对教师的要求比对党员还高。戏说中有戏谑与无奈,但确是如此。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责任感就是这个民族责任感的缩影。

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而失去责任感不仅丧失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将失去必要的人的良知。作为教师,一旦失去了责任感,必将于麻木中失去最基本的教育良知。我们不是已经把教育简单到阿拉伯数字的地步了吗?学校原本应该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地方,那是人获得知识和能力、不断丰富精神的世界,校园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温馨最令人向往最具有人性的地方.然而我们学生自编的歌谣却是“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

这种对教育愤恨的“文化自觉”。对于教育是一种严重的黄牌警告。教育良知的丧失使教育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这种“教育”发展得越迅猛,就越叫人忧心忡忡。教育如果连“培养人”这一点都守不住的话,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是的,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推卸责任,说这不是我一个人造成的。也不是我一个人能改变的。我们一次又一次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祖国的希望在你们这一代”,我们把责任推到下一代,那么下一代同样会把责任推给再下一代。所有这些的根子,是教师的“小我”思想的泛滥.在教师的脑子里从没有一个“大我”,从没有跳出狭小的“小我”,来看一看“大我”的发展。这种思想上的缺陷,将有可能致使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滑坡。

四、做一名有积极感的教师

目前的教师做教育大致有以下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将学校布置的工作视为包袱。视为学校不让我过安宁日子,总想着早点卸了这包袱才好、才自在。这类人所看重的,只是每月工资卡上的工资,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能吸引他们了。在他们眼里,自己是工人。学校是工厂.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国有企业,做多做少.做好做坏,拿一样的钱,少做一点,马虎一点,钱不少,就好。对他们而言。教育都是学校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自己之所以要做.因为学校要我做.至于自己,是什么也不想做的,越轻松,越无聊,越好。总之,能简单就简单,能应付就应付,能把事情对付过去就好,学生素质是否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自我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是他们从来不去想的事。

第二种状态。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他们对于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或许有牢骚,最终都会认认真真地去做了,尽可能地去做了。“尽”了“可能”,就不管了。认真不认真是态度问题,好不好是能力问题嘛。对教育工作,他们大都抱着吃良心饭的观念,觉得要对得起拿的工资.对得起一声声叫着“老师”的学生,总不能耽误了学生的前程啊,总不能拿这么多学生的未来开玩笑啊,当然,这个“前程”与“未来”,也仅止于对分数的崇拜.仅止于学生能上个好一点的中学或大学。这类老师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比起第一类,他们是老黄牛,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没备好的课,回家备;批不完的作业,回家批。他们只知道干,干,干,但不大会去做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就像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千得很卖力,绕来转去,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究竟是哪儿。

第三种状态,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他们明确地把自己的人生价值锁定教育,于是一切有价值的活动都围绕着教育展开。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就是教育的活动,就是有教育的意义了。在他们身上。有了一种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努力探求着教育的有效之路、高效之路,他们把教育的创新看作人生最大的乐趣和最大的满足。并且,享受着探索路上的种种欢乐和痛苦。他们的生活状态已经和教育密不可分,他们工作是教育,业余所从事的也是教育。从表象来看,他们和第二类教师相近,看上去也忙个不停,但他们没有第二类教师的悲苦相,他们的身体忙碌。内心却异常轻盈,活泼。他们的一言一行已经逐渐地和教育融为一体,教育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是教育的事,他们离不开教育。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得到教育的情感与智慧,看得到教育的希望与光明,看得到教师发展的美好前景。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高度。一个教师,只要有了积极的教育态度,就不会做第一类教师,就会超越第二类教师。我知道有位特级教师,普通话不好,但他朗读课文却能催人泪下;我知道有位特级教师,师范毕业时的字很不好,但现在他的板书叫人赞叹;我知道有位特级教师,少年时碰上“文革”,没读多少书,但现在他的文化底蕴是那样深厚;我还知道有位教师.课堂管理和交往能力不行,按理说,这该是个多么巨大的障碍啊,但是他擅长辅导学生,擅长把实践与思考写成文、写成书,也成为受人尊敬的特级教师。

请和我一起相信这句哲人的话:“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可以说就代表了他这个人。”积极的态度就有积极的富有意义的人生;消极的态度就只能收获庸庸碌碌的无为人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有着不愿虚度此生、想要获得人生价值体现的强烈愿望,这样的人是值得敬仰的。年轻的老师们,不知道从前的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哪一类教师,将要朝着哪一个方向前进。我只是期望,当你看到这段文字,能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人生,再规划一下自己的教育人生。我知道.有很多“潇洒”的教师像第一类人那样活着,我也知道,有很多“劳苦”如第二类教师的人工作着,但我始终憧憬着您能走近第三类教师的生活方式。因为我想告诉你,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过的都是类似于第三类教师的生活。

如果你愿意奋斗,愿意做第三类教师,那么从此刻起你不妨这样积极地做教育:

●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有位青年教师教两个班级,教下来发现,一个班学得快乐却扎实,一个班学得热闹却浮躁,原因在哪里呢?原来前一个班.班风比较沉稳,内敛,这位青年教师的教风比较活泼,于是学生激活了,学得开心有效。另一个班的班风比较活跃.再加上老师又很开朗,整个课上热闹成一团。学生忘了自己是学生,必要的尊重老师,尊重课堂.尊重纪律,全丢了,热闹成浮躁,学习怎么可能扎实?教师应该是善变的,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班风,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总之,教师面对的每一天的生活,每一个学生都是新的,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因此,教师要想“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要想“以一当十当百”,不仅不可能,而且会使自己陷入机械重复的困境,陷人没有灵气的平庸里。

●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比如备课,照着别人的抄一抄;比如上课,从来是一个模子,一个路子。没过上三招,学生都知道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比如教育学生,从来是采取最直接的、不经大脑思考的法子.至于这样做有没有成效,有怎样的成效,又会有怎样的负面效应,是从来不去思考的;比如这段时间教学下来.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是否需要回顾总结一下。是没有的。要命的是,他们以为这样做教育很安全。得心应手,却不知正是这样的安全感,扼杀着他们的聪明才智,扼杀着他们的教育创新,一生过着教书匠的平庸与昏聩的日子。如此做教师,怎么会有“思想”?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时常听到“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时代呼唤。而在这个时代之声的呼唤的背后,我相信.一定蕴藏着一场风雨,每一个青年教师,都应该为这呼唤后面的暴风雨做好积极的准备。

●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要让学生有个性.教师必须有个性。我认为,教师的个性首先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上,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不是一般的交往,而是存在着教育教学的意义,这种意义可以是显性的(比如课堂交往),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如日常交往)。在我看来,教师存在的特征,首先是教育性,这种教育性无处不在,只不过是“显”与“隐”之分,有效与无效之分,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之分,但它确实存在。不管你是否承认它,注意它。一个教师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与特质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不做“大路货”的事.每一个教育教学的活动,都尽可能地策划出自己的个性的影子,让学生感觉新鲜,感觉这个老师身上有许多的意想不到,许多的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这种教育个性是充满活力的,是张扬着一种智慧的,一个教师,就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

●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首要的意义当然是拒绝做这些事。如果你觉得真的没必要做,那就勇敢地拒绝,而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到无用的、无效的工作中去。但是,另外我也相信,绝大多数的行政资料检查,如果真照此去做,也一定有点成效,最大的矛盾在于,上级强调的资料检查.到实践者手里,全简化成资料,把教育过程给简化掉了。也把学生活生生的“人”给简化掉了。从我的经验来看。“不做应付检查的事”的底线是,不要让学生成为一起做假资料的人,成为做假资料的帮凶。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绝少题词,但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绝少题词的总理亲笔为该校题写了“不做假账”几个字。可见总理对造假问题的高度重视。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把一些原以为是检查的、应付的事,做出教育的味道来,这样做一不伤害学生.二使行政领导满意。起初这样做或许比较累,但正是这累.使你与众不同,使你积累越来越多的教育经验和智慧。

五、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一)

美国有一个规定,凡是“师”字级的工作,例如医师、会计师、律师、教师等职业,每年都必须再进修一定时间的课程。如果没有进修,该年执照就会暂时被冻结,修完课程才能再开始执业。这是很有道理的。今天的中国,教师也有进修课时的要求,遗憾的是,大都是走个过场。教师职业进修与培训没搞扎实,很多教师教了十年二十年的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技能还停留在当年的那个层次和水平,用当年的技术和思想做现在的要求与质量,难怪很多教师总是抱怨教育忙、教育累。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份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好好干。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子?”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那个工人感觉砍树吃力的时候,该想到去磨斧子,同样,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该想到要充电,而不是一味抱怨教育要求高。教师充电、磨刀,读书是最好方式。

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认为自己不缺理念,他们知道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道平等民主与尊重,知道个性化解读,他们以为知道这些就是有了先进理念.至于课堂上为何走老路,至于处理各种事务为何依然如故,说是缺操作方法。果真如此吗?让我们举例来看一看,一个教师产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流程。

以一个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为例。他首先要把二年级的语文书和相关课程标准读明白,但这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是不够的。这样教学,她既不了解学生一年级语文教学所达到的要求,又不了解今后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因此.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他至少要把小学12册语文书——之所以说是“至少”,是因为最好能对中学的教材也略知一二——通读一遍。这个读,不是知道教材大概讲了什么.而是了解每一册教材的相关内容.及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读,是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的读。读过之后,想过之后,心中就有了底,知道二年级语文教学该做些什么了。但是还不能到此为止,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还需要去了解相关学科的情况,以求在教学中加以整合。二年级语文教师,需要了解二年级学生音乐、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知道学生的这些知识背景。再去组织语文教学,那就更进了一层。在这一系列的阅读过程中.教师都只是囿于本位知识,他还需要开阔眼界,把眼光伸向理论学习,阅读相关的方法论、教学论著作,读着读着,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醍醐灌顶的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光明大道。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二年级语文教师是一个真正拥有自己理念的教师了。

因此,如果你抱怨自己缺少把理念化为行动的方法。那么你就必须问自己。是否像以上的那位二年级语文老师那样系统地阅读过?如果是“否”.那么就应该抓紧时间,系统地读书。你拥有的所谓的理念,其实是别人外加给你的,是别人灌输给你的,并不是你从心底深处长出来的。就像换了器官的人,一生都要服药,因为换到体内的器官不是自己身体上长出来的,就必然产生冲突,这个冲突需要靠服药来解决。如果你的理念是别人给你的,你的行为就不会被那个外加的理念自然指挥,你的教育教学行为是被那个外加的理念给约束着,别扭着。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怀疑“观念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的由来。凭良心说,这两句话是正确的,问题出在你的观念和理念是别人给的。

作为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还要多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要读一些当代的有关儿童、青少年的文学作品。你读肖复兴的《早恋》,张之路的《第三军团》,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等,你就能通过作家特有的、细腻的心灵感触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入当代青少年的心灵世界。这对一个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帮助。《早恋》中的钟老师之所以受同学欢迎,容老师之所以被同学们炒鱿鱼,不就是因为钟老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吗?严格地说.一个教师应该始终保持着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人的感情就像皮肤,随着年龄的增长,付出的多了,用得多了,也就逐渐地起了老茧,不敏锐了。而学生们呢.冈0好是睁大情感的眼睛的时候.他们是敏感的、丰富的、细腻的,一个教师,用长了老茧的情感之手去握孩子细嫩的情感之手.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是帮助我们保持心灵敏感不长老茧的最为重要和有效的方式。语文教师更要多看文学作品。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文学作品中找到阅读感,找到语言灵性的注解。找到语言特质的诠释,清晰把握阅读与人性、与表达之间隐蔽的通道。

除了文学作品,也要读杂书。读杂书就像吃杂粮,使人强健。魏书生坚持订阅科技类报刊.并且读给学生听。农业上优良的品种大都是杂交而成,这个现象有着普遍性,适合于各个行业。当年李斯特创立消毒外科学,是受一本生物学杂志的启迪。那本杂志上有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探讨生命起源的论文,巴斯德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生命不是无中生有,是空气中的生命孢子进入的结果,有机物的腐败和发酵也是微生物进入的结果。这篇表面看起来和手术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章,却使李斯特想到,病人术后伤口感染化脓,不也是一种有机物的腐败现象吗?根据这个思想.李斯特于术前严格洗手,将手术器械严格煮沸。伤口也用煮沸的纱布包扎。后来又寻找到一种杀灭细菌的药剂。一本不太相关的杂志,却诞生了一门科学,造福了人类。

总之,一个教师如果不读书.就不可能和学生有更深的交流。《和教师的谈话》中有一位女教师这么说:“我以前对那些科普杂志是连看也不看的,而现在却要经常阅读,否则就无法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我甚至开始研究天文学。因为我的学生们对观察星空很感兴趣。”如果你的一群男学生特别喜欢篮球,那么你就必须读一些篮球方面的书,了解篮球界的一些人和事,你才能走进他们的身边,走进他们的心灵。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人的身体的发育有年龄限制,人的精神发育却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到哪个年龄,精神就停止成长的事。教师应该走一辈子精神发育的路.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抛在后面,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称为“老古董”。读书,是精神一辈子修炼的需要:读书.是教师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年轻的时候看过不少武侠小说,我知道真正的武林高手随手而来的就是致命的绝招,因为他的内功已修炼到了最高境界。没练好内功,一心想出绝招,出来的,都是花拳绣腿。对一个教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内功,这个功不是靠给的,是靠自己修炼出来的。只有修炼出属于自己的、从自己心灵深处滋生出来的、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那么,你的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将是别人羡慕得想模仿和借鉴的方式方法。

一个教师怎样去修炼这项内功?那就是读书,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每天不问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这样修炼,怎能不成为“教林高手”? 六、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二)

一个教师肯读书,善读书,再加上善于思考,思考教育现象,从教育表象看到教育的本质,他就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读书是底,,书没有读进去,就思考不出什么名堂来,思考永远不会成为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行走于教育路上,犹如迷失方向的路人行走于葳蕤森林。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或许也不会一帆风顺,磕磕碰碰的,跌倒又爬起,但像行走于森林的人有了方向,只要坚持走下去,总会柳暗花明。总会到达心想的地方。

年轻的教师们,假如你没有教育主见.做起教育来会感觉像风中蒲公英,东飘西荡,无着无落,浑身不踏实。所以我认为,教师追求思想当如富翁追求金钱一般强烈,没有金钱,富翁就不能称之为富翁;没有思想,教师就不能称之为教师——只能称之为教书匠。教书匠是无法收获幸福的教育人生的,因为失去思想,也就失去了脊梁,没有脊梁一样的思想撑起我们的教育晴空。也就无法有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美丽我们的教育人生。

一个教师要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就必须投入地工作——实践是孕育思想之花的肥沃土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和高校教授做研究不一样:我们做研究要立足于教育一线——每一天那点点滴滴的实践,这是我们的研究优势,这是我们的研究土壤。我们的思想当如农民亲近土地、从泥土中刨出金子来一样。

有了这个前提,我想说,实践必须和读书结合。闷头苦干、老黄牛精神已不适合时代的潮流。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从苦干走向巧干。巧干,需要多方积累和借鉴。一些有经验有思想的班主任.班里出现不良行为和现象,能通过一些极富寓意的故事启迪学生,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些故事从哪里来?从读书中来,从天长日久的积累中来。俗话说“谁也说不定哪片云朵会下雨”。不断读书就是不断积云,这些云布着,哪个地方要雨,哪片云就下,于是每滴雨都是及时雨。当读书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年轻的你便会发现.自己正从一个教书匠走向一个教育者,自己身上出现一种气质性的变化。

教师当是人类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教育的哀伤正在于,教育传播的主体——教师——严重缺失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索的精神,人云亦云,把教育沦为机械的类似于体力活的工种。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有天深夜走进实验室.发现实验室里有个学生俯身在工作台上。当卢瑟福了解到学生从早晨一直到深夜不问断地工作后,他沉吟片刻问道:“亲爱的,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在卢瑟福看来,动手实践之于科学研究固然重要,不静心思考也依然可怕。

教育亦如此。不少青年教师抱怨工作忙,抱怨没时间,我承认;但我担心这样下去你只能越来越忙,只能越来越没时间。“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徒劳”.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无效走向有效;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有效走向高效——谁不承认。一种高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就是一线教师的带有思想的技术或说技术的思想呢?

我们不能忘记雨果“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的良言,我们用思考的头脑把教育的每一天做得更有实效、更富创造性,每一天的劳动都为我们堆积起一块思想的砖石,堆上一辈子,你自己没怎么觉得,但别人却发现,你正站在教育人生的山巅之上指谈教育、笑看红尘……

思想起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而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在我看来,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写作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性标示。思考固然可以不动笔。但你必须承认.不动笔、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浮光掠影的,写作的好处在于能强迫人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它促使人把观点的表达得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思考之马奔跑起来,起初还能控制,还知道方向和周围环境,随着渐行渐远.就必然顾了后边忘了前边、惦记前面又无法继续深入,这种时刻.只有拿起笔来,一路走下去,一路记下来,边走边记,等回过神来,纸上文字便是这趟思考之旅的见证和收获。真正的写作不能是信马由缰的记录,它必须条理清晰,充实严谨,写作的好处,在于梳理,在于促使人阅读更多的书籍、查证更多的资料,以求证自己的思索;这个过程成了一种吸收性极强的学习。

写作是思想最外显的痕迹表露。所以有人说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你想证明你是个思想者而不是糊涂蛋,那么你就得拿起笔来,而不是和他人争个面红耳赤:你想证明你是个思想者.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相思者,那么就请你用文字来证明你的儒雅、你的智慧。中国不是个重视演讲的国家,中国历来崇尚的君子是“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要你巧舌如簧,而要你把事做出来。对于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来说,重要的行动之一,就是把你的思想写出来,外化成字、成文乃至成书,让人捧着,看得见摸得着,心服口服。

一个人能在多大的场合发表自己的言论.证明这个人有多大的影响力。中国人的发言权向来不广.要么当官,要么做学问。作为教师。以学问去赢得发言权是最重要的一条通道。而写作无疑是这条通道上近乎惟一的列车。因此,写作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使你获得报刊上的发言权的同时,获得生活中的发言权。有发言权才有改变权,生活就是这样。

此外,按陈桂生教授的说法,“教师劳动所提供的,是劳务.不是产品,并且作为教育产品的学生,属于‘社会产品’.是在许多教师和不是教师的人们影响下自我努力的产物”。陈教授还认为,教师并非都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实践,而是“多数教师的个人辛勤劳动成效被湮没在‘社会产品’之中”。据我所知,教师和学生相处一两年时间,都有那么几起感人的故事,都有那么几个教学实践上的精彩点子,但大都遗憾地被“湮没”了。年轻的教师们,拿起笔来,记录下来,发到网络和报刊上,这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努力使自己的劳动不被湮没的好方法。一个人如果习惯于被湮没.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只要你愿意,你手中的笔是谁也无法将它夺走的。而且,写作的幸福感将使你更加热爱思考,一个热爱思考的教师。注定是一个不断向着大师靠拢的人。 七、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 教育的专业形象远远低于医生.这有大众认识上的问题。更有教师缺乏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原因。在我看来,职业的专业形象不是由职业本身赋予,它是由一群具有专业水准的工作着的人赋予的。一个人,不是有了知识就能做好一名教师。一个真正的教师,他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手段的运用,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对教育契机的捕捉,都有着极强的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要求,并且,所有这些都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才会产生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这一权威文献中提出“教师是专业性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我们来关注话中的“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这个短语。目前的师范教育远没有达到“严格训练”,众多教师一年里又难得看教育期刊,难得翻教育书籍,难得写教育思考,“持续不断的研究”的意识都成问题.行动更是遥遥无期,我们还能用怎样的专业态度与水准,来抱怨教师地位和待遇不高?要知道,别人不重视你的根源正是你不重视自己.大众不把教育的神圣当回事。其根源正是教师不把教育看得神圣。

任何职业,只有首先被其从业者看重,才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当所有的教师都把教育看得足够尊严的时候。当所有教师都把它当作生命一样神圣守候的时候,别人就不能不对它肃然起敬。在我看来,一个具备教师专业水准的教师当有以下特征:

●具有心灵的力量。一直以来我们都错误地以为教师是教书的,不,教师是教“人”的。教师教书,并力求把书教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是无奈之举,是强悍的应试教育下的一种生存性的妥协。但是这种妥协不应付出“只教书不教人”这样惨重的代价。我说一个教师要具有心灵的力量.那就是在他心灵深处已把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人生价值锁定于教育。他在现实的妥协中始终坚守着教育的理想,不管教育的现实与教育的理想之间有着怎样无法调和的矛盾。我坚信,一个人只要理想之光不灭.就一定能朝着教育的理想境界前进。这种心灵的力量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和珍贵。

●具有情意的关怀。教师应当是一个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孩子的情感是稚嫩而敏感的.教师如果粗枝大叶,那么与孩子朝夕相处时就会不经意地伤害他们。一旦伤害了学生的情感,那么学习对学生来说.便会是一件了无生趣的事。作家陈丹燕说,人的情感就像是皮肤,用得多了,就会粗糙起来,长出老茧,不敏感了。一个教师的情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每接一个班、每带一批学生,就和学生建立起初恋般的美好感情。有了这种美好,有这股情意的清泉,教育就会产生神奇的心的力量,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涌动着永远的爱的溪流.彼此信任和依恋。

●具有人格的熏染。教育是一种影响,人格是一种熏染。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一定是个人格高尚的人。他对人世的看法,对名利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理解,对事物的宽容,对美好的追求,对丑陋的鞭策,他坚强的意志,恒久的毅力,敬业的品质,纯净的心底。都将了无痕迹却又清晰鲜明地印刻在学生的心头。这种教育或许不在课堂。或许无法用考试来测量,但它却是一切教育的基石,任何教育的力量都将从这里生发,任何人类的伟大和创造都将从这里起步。一个失去人格的教师,一个只在知识和考试里挣扎的教师,其人格是不完整的,这种缺陷对教育是一种致命的伤害,对学生也是如此。构建健全的教育人格,是教师专业涵养的重要内容。

●具有文化的气质。教师应该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在我看来,如果教师不能成为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那么任何人的担任都将使教育蒙羞。教师是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每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必定是个读书人,也只有不断地读书,把读书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教师才是永远的人师.才是永远走在文化前沿的文化人。这样教一辈子书,读一辈子书,岁月老去,走到讲台的,即便没准备什么,即便只是随口说几句、随手涂几句,讲台也将因此而染上文化的光泽.进射人生的儒雅。

●具有智慧的实践。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固然需要经验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智慧的决断。一个教师是否具备专业水准正在于他是否具有教育实践的智慧,他能否将教育的设想和意图在智慧的、愉悦的实践中完成。可以肯定地说,一个爱敲教鞭的教师还不具备专业水准。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是睿智、平和、博大的.他们能从多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能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找到教育的契机和力量:他们还具备创生教育资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样本,他们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自己的教学个性的教材来。实践一方面检验其智慧,另一方面又在不断丰富其智慧。从严格意义上讲,教师不是知识的象征,而是智慧的象征。

此外.从实践操作层面和教师教学的技术和能力来讲,当前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教材的解读能力”。我一直认为.画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美术老师,作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语文老师,数学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数学老师,原因就在于他们还不具备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一个教师。其专业能力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他阅读教材的时候能自觉地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的价值角度、熏陶的人文角度、难度的把握角度、坡度的设置角度,去审视教材,从而筛选出最具科学性、艺术性和有价值的教学要素来。这种能力必须成为教师的基本功,它是教师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标志。

●“与学生的交往能力”。成年人一般都和成年人打交道,由于年龄相仿,就较容易设身处地地沟通和共鸣。教师却不同,是与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打交道,成人的价值观和孩子的价值观有很大区别,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差别,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目前师生间的情感隔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师生无法享受教育幸福的重要原因。可以说,良好的与学生的交往能力的缺失,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生活质量。因此我认为,把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能力纳入教师的基本功,是十分迫切的,每一个青年教师都要注意和学生多交往,在交往中掌握交往的技术、获得交往的能力。

●“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课堂的组织管理需要一定的管理艺术和能力.这种艺术的本质是要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比如某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提醒了,又分神了,那可能是他在课外或课间,遇到了烦心事,你意识到这些,就能正确地处理,有效地组织了。

●“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学生间或师生间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教师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像一个军队首长要有处理突发战机变化的能力一样。战争,事关人的生命;教育,事关人的灵魂。之所以提出这个能力,是因为我们经常能看到,众多教师经常简单乃至粗暴地处理各种课堂上和课堂外的突发事件,一些研讨课上,我们还能看到青年教师面对突发事件,手足无措,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试卷编制能力”。毋庸讳言,在素质教育旗帜下的学校依然存在着严重或比较严重的应试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无法回避升学,回避考试,考试已成为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无可抵挡的要事。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成为试卷的大本营,“一体机”已成为生产试卷的专用机。很多老师不看试题质量,拿来就用,导致学生“花时多、收益小”。在这一背景下,教师编制试卷的能力已不容忽视。让教师具备编制试卷的能力,不是要让教师从此没日没夜地去出试卷考学生.恰恰相反,由此,我们至少可以做到.没有意义的试题不给学生做.没有价值的试卷不给学生做.从而让学生省出精力去做更有益的事。

知识都像人的衣服一样,会旧.会过时.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知识和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爆炸过。正像一位商业人士讲的,你必须时刻睁大商业的眼睛,因为你一不留心商业信息和情报,你就会被无情的商海淹没。作为教师,如果你不睁大眼睛,不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你就会被淘汰。


文章分类: 教师频道
分享到:
学校简介

学校简介

副标题

ABUIABACGAAg2fOf2gUoprvm1wEw0A84tQo

闽清一中由新中国成立前的闽清天儒初中、文泉初中和毓真女中几经分合搬迁、熔冶升华而成,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1966年前即为全省重点中学之一,1993年9月被确认为首批省二级达标学校,1999年9月转制为独立高中,2015年3月被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