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时文阅读素材(六)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12-26 09:23 闽清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时文阅读素材(六) 2018年12月24日 编辑:夏月香 一、习大大金句良言 二、时文 1.焕发自省的力量 2.那么一股气和劲不能松 3.勇当新时代改革“拓荒牛” 4.在开放中升华改革气质 5.每个人都可以是改革“弄潮儿” 6.“4次让座”的动人力量 7.“该用谁”与“谁该用” 8.砥砺笃定自若的心境 三、新华网八字解读:包、享、通、海、进、微、养、滨 一、习大大金句良言 (一)奋斗篇 1.“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这一“金句”,让世人感受到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的中国定力、中国决心,更启发人们思考:美好愿景在前,如何抵达梦想的彼岸?勇毅指向决心,笃行指向行动,勇毅而笃行,兼具了砥砺伤的坚强意志和脚踏实地的唯物态度,诠释出奋以成、圆梦未来的成功密码。 2.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3.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4.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5.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6.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7.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 8、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拆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二)青春篇 1.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2.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未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3.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国建设添砖加瓦。 4.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 5.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6.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 7.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 学习篇 1.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2.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 3、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过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4.读书可以让入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入滋养浩然之气。 5.考上大学固然可喜,但没考上大学也不用悲观,更不能绝望。路就在脚下。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你肯学习、能吃苦,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才。 (三)创新篇 1.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2.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四)爱国篇 1.在中华民族几干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不论留学人员身在何处,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 2.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五)传统文化篇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2.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3.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该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对我们来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影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六)法治篇 1.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2.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围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 3.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4、“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的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5.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 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6.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有了法律不能有效实施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白空话。 (七)生态环境篇 1.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 3.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4.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5.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6.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7.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8.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 (八)英烈篇 1.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2.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观、文化观,绝不做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4.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5.有些人刻意抹黑我们的英雄入物,歪曲我们的光辉历史,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6.历史不能忘记,军人的英勇牺牲行为永远值得尊重和纪念。 7.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不然谁愿意为国家和人民牺牲呢? 8.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戮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英烈保护法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27日全票表决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全面加强对英雄烈士的保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烈保护法将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英烈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国家保护英雄烈士,对英雄烈士予以褒扬、纪念,加强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维护英雄烈士尊严和合法权益。 (九)命运共同体篇 1.我们应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 2.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他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3.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4.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弱肉强食的丛林法测、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不再符合时代逻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各国人民共同呼声。 5.我们认为,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6.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业,路要去走才能开辟通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人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绝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十)用典篇 1.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 典出: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一 释义:意识到自己不善的言行,就应该立刻改正从善。最要紧的是在“速改”上下大工夫。 2.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典出:《墨子修身》 释义: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 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典出: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上古时代﹞《尚书·商书·伊训》 释义:在上位者能够明察下情,这样在下位者才能够对上竭诚。“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己要严格约束。 以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和对他人的道德要求对举,讲的正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便被视为个人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原毁》中说:“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潜书》有言:“与人当宽,自处当严。”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不能只知道责备别人,总在别人那里找不是,而应该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陷,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这样才能既促进团结,又改正错误;既给人空间,又让人进步。“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可谓道德原则中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辩证法。 4、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原典: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系辞下》 意思是,君子在国家安定的时候要不忘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要不忘败亡,国家大治的时候要不忘变乱。强调当政者要有忧患意识,对可能威胁国家前途命运的困难和危险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永不懈怠,兢兢业业,如此才能安身保国。 5、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典出:汉刘向《说苑政理》 释义: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6.国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典出: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释义: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微处著手。 7.哈萨克斯坦谚语:“有团结的地方,定有幸福相 8.瑞士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施皮特勒说:“找到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 9.秘鲁独立战争英雄奥拉亚说:“纵使我有一千次生命我也愿意全部献给我的祖国。” 10.德国谚语说:“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 “吾日三省吾身”,强调的是反躬自省、自我批评;“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强调的是遵纪守法、不碰底线;“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强调的是防微杜渐、不弃微末;“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强调的是领导干部要管住自己的欲望。以“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要求领导干部敬民爱民,落实民生小事;以“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警示领导干部要做到喜不忘忧,未雨绸缪;以“为官避事平生耻”勉励领导干部勤勉任事,敢做敢当;以“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强调领导干部做事不弃微末,精益求精;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建议领导干部博采知识精华,畅游知识海洋…… 二、时文 1.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焕发自省的力量 何 聪 2018年12月11日04:5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现实生活中,唯有自省,人才会变得克己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很多人回首自己来路、盘点人生得失而感慨,正是自省精神让自己从歧途走向正路,从缺陷走向完善。在相当意义上说,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危急时刻,人们往往会警醒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而在平常时候,人们则容易失去警觉,自省机制失去效力,危险就会接踵而至。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习惯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而不是检视自己有无不足、缺点和失误。“自己排队时,不希望别人插队;自己插队时,要求别人闭嘴”,凡事责人而不自省,只找别人毛病,而不找自己原因,只指责别人过错,而不找自己的问题,往往会使小纠纷酿成大事故,正所谓:“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教训殊为惨痛。 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古人云“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极言自省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世说新语》载,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与蛟、虎并称为“三害”。周处射虎杀蛟三日不见,乡人以为周处死了互相庆贺,周处回来后听到乡邻相庆,才知被乡邻憎恶,乃“有自改意”,由此弃恶从善,“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今天,我们讲自省,对思想、工作、生活点滴及细节予以检视,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找不足,其意义并非止于忏悔,而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华人格。 自省的力量,还在于能够“达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这一古今佳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诸改正的行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事当前,我们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对方多半就会有正向的反应,即便一时没有也报之以宽容,很多问题就会在无形中化解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能唤醒自省意识,焕发自省力量,就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重品行、讲道德、守规矩就会蔚然成风。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处身现代社会,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躬自省自身的规则意识、道德品行、言行举止,在自省中知敬畏、受警醒、明方向,我们就将在不断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的水位。
2.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那么一股气和劲不能松 ——激扬新时代改革者精气神① 李浩燃 2018年12月12日04: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 编者按:“1978”“2018”,这两个普通数字,对应着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串连起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深刻启示我们: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奋进新时代,怎样赓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精神?如何砥砺滚石上山、艰苦奋斗的改革意志?如何升华敢为人先、拥抱开放的改革气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论坛》栏目推出“激扬新时代改革者精气神”系列评论,畅叙改革者应有的精神品格,汇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神力量。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站立于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坐标,回味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依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澎湃的力量。 改革开放40年的宏大叙事,书写了多少精彩篇章;40年成就的发展传奇,改变了多少人的个人命运。这其中最激荡人心的,就是那种敢担当、愿作为、不服输、不信邪的心气儿,那种面对艰难险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拼劲儿。当年,万里主政安徽,支持小岗村的探索,小岗人说:“有人打官司要告我们。”万里回答:“这个官司我包打了!”习仲勋主政广东,提出创办“贸易合作区”,为深圳特区闯出一条新路。这样的故事至今仍然启发着改革者。实践表明,敢闯敢冲的豪情壮志,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克难制胜,成就事业。葆有刚健的精神,也能影响他人、引领风气,让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在人与人之间同频共振,进而改变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时代的气质与风貌。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尤须保持那么一股气和劲。 没有那么一股气和劲,就难以打开思想解放的闸门,突破思维定势、路径依赖。“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动上才能突围。现在,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如果思维固化、思想停滞,什么都不敢想、不愿想,一味用老办法因应新问题,只会在思想的土围子里打转转,停留于自我狭小的“舒适区”,无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长此以往,一些人失去的将不仅是改革的锐气,更是改革的能力。 没有那么一股气和劲,就难以直击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今日推进改革,“低垂的果子”早已被摘完,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许多事情,明知难为而必须为;许多矛盾,反复较量但仍须交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为何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上下同心、振奋精神、从不懈怠,始终蓄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气和劲。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缺乏动真碰硬的决心不行,离开久久为功的韧劲也不行。 没有那么一股气和劲,就难以树立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在创造性落实中破解现实难题。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突破,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基本出台,对外开放布局进一步完善。当此之时,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而言,重点在于如何增强抓落实的主动性、创造性。如果奉行“以不变应万变”,抓落实搞“一刀切”;迷恋“从文件到文件”,明知形式主义而自甘平庸;满足于做“太平官”,宁愿畏首畏尾也不想创新创造……只会贻误改革时机,强化“逆向激励”,损害群众利益。铆足干劲、下大气力,因地制宜推动改革再深入,我们才能越改革越主动。 夫战,勇气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今天我们强调那么一股气和劲不能松,不仅因为改革“气可鼓而不可泄”“一篙松劲退千寻”,更在于民族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向未来,虽然我们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不断跋山涉水;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的作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3.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勇当新时代改革“拓荒牛” ——激扬新时代改革者精气神② 张 凡 2018年12月13日03:27 来源:人民网-人民 在深圳,有这样两尊雕塑:一尊是位于深圳市政府门前的铜雕“拓荒牛”,埋头奋蹄的形象充满力量;一尊是位于深圳博物馆老馆前的雕塑“闯”,健硕的巨人正张开双臂用力撑开大门。从“拓荒牛”到“闯”,两尊雕塑相互呼应,映照着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拼搏进取的城市气质。 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拥有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深圳奇迹”的,正是特区一代代拓荒者、闯关者、先行者。而从深圳“拓荒牛”创造“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十万人才下海南”揭开海南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再到新时代建设者112天高标准建设完成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树立起令人赞叹的“雄安质量”……一个个改革开放地标的崛起,同样源自无数改革者和建设者的开拓进取、接续奋斗。 40年来,一批又一批改革者在各自领域奋勇争先、攻坚克难,共同书写了激动人心的“中国奇迹”。从敢为天下先的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到“剪开企业改革帷幕”的步鑫生;从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孙家栋,到创立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的袁隆平;从7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的许振超,到率先开启中国特色“社区建设”探索之路的茅永红……细览近日公示的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拟表彰对象事迹,一种感受分外强烈:无论来自哪个年代、身处何种领域,那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创新进取、追求卓越的精气神,是改革者身上鲜明的集体标识。面向未来,如何赓续这样的开拓精神,为深化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是需要我们回答的一个命题。 今日之改革,早已不似40年前。然而,改革经验的积累、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不意味着拓荒精神已经过时。面对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能否保持“再深的水也要蹚”的勇毅?随着改革在一些领域突入“无人区”,我们如何开掘新的疆界?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只有时刻保持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气魄,勇当新时代改革“拓荒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才能不断形成新经验、集聚新智慧、贡献新方案。 上世纪90年代,时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的项南为一本书作序,点赞拓荒者:“漳浦县那位因开拓而闻名的县领导,在他调离漳浦多年之后,仍然在人大代表选举中,获得最高的选票,这就是人民对拓荒者的最大信任。”前不久,一位企业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艰苦奋斗’,深圳的拓荒牛精神给了我憧憬与力量。”正如他们所言,永不松懈、永远奋斗的拓荒精神,正是激励人们干事创业、实现梦想的强大动力,值得所有人赓续传承。 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让我们像“拓荒牛”那样,砥砺于万千荆棘中杀出血路的勇气、从无到有开天辟地的魄力、不畏险阻矢志奋斗的定力,笃定信心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4.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在开放中升华改革气质 ——激扬新时代改革者精气神③ 彭 飞 2018年12月14日04: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一种态度、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自信、一种精神。 40载岁月激扬,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主动拥抱世界的中国,为改革创新提供了沃土。从深圳等沿海经济特区的腾飞,到一批内陆开放城市逐渐崛起;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从加快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到修订负面清单、大幅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回溯既往,如果没有对外开放,很多改革实践就不可能“迈开步子”,更不可能“跑步前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条宝贵经验。 开放联通世界,如同加速改革的催化剂。不久前,世界银行一份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排名比上年度跃升32名,成为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唯一进入该报告十大最佳改革者名单的经济体。多年来,世界银行的这份榜单一直是跨国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中国许多城市就以这份榜单背后的评价体系为标准,不断深化改革,着力改善营商环境。通过引入国际标准、对接全球市场,中国改革者学会了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契机。可以说,对外开放不仅打开了一扇窗口,更把竞争对手放进来、把先进理念和技术引进来,从而极大推动了改革、鼓励了创新。 开放是压力,带来动力;开放也是信念,激励担当。有学者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请进来”,到90年代主要是“接轨”,到本世纪初则开始“走出去”。这样的转变意味着,今天的开放已经不仅仅是要为发展创造外部环境和条件,开放本身业已融入中国改革者的视野和意识之中,成为指导行动的价值理念。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举办世界首个国家级进口博览会……中国对外开放的一系列主动探索、主动作为,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也促进了国内各领域的深化改革。今日之中国,以更积极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也为自身的改革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10余年前,《世界是平的》一书形象描绘了经济全球化的景象。作者认为,个人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繁荣、离岸经营、全球供应链等,将把世界“抹平”。然而,这一乐观的预言,如今却日益面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等挑战。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有未来。中国的改革实践有力证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惟有通过开放、合作才能解决。“关起门来过日子”的想法和行为,不仅是片面的、守旧的,也终将错过开放发展的红利。 改革开放之初,一位中国企业家专程到美国福特汽车博物馆参观。他想看看中国当时的工业水平处于美国工业史上的哪个阶段,以便为自己的企业找寻方向。40年过去,中国开始在一些领域逐渐步入创新的“无人区”;我们的未来,早已不会藏在别人的博物馆里。当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新时代中国人必将在开放中不断升华改革气质,续写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史诗。 5.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每个人都可以是改革“弄潮儿” ——激扬新时代改革者精气神④ 石 羚 2018年12月17日04: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醉心学术的科学巨匠,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将……前不久,党中央决定表彰一批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而在这份名单中,安徽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成为唯一入选的“群像”。1978年,在一纸分田到户的契约上按下红手印的18位农民,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18个人的姓名,但他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者形象,早已镌刻于共和国的史册。 改革开放40年,这样的改革者不胜枚举。从包产到户打破“一大二公”体制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搞活经济,从当年570万考生参加高考追寻梦想到上亿农民进城务工脱贫致富……人民群众在基层摸索中探寻发展活力,在改革实践中寻找前行方向,为改革编年史写下最壮丽的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联通中外的全球电商彰显着数字中国的潜力,绿色出行、环保督察擦亮了美丽中国的底色,稳居世界首位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见证着创新中国的活力……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当然也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开创者。正是亿万人民,用一笔一画的勾皴擦染,绘就了令人赞叹的改革画卷。 改革,从来都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穿衣“灰黑蓝”走向“潮流范”,吃得饱变成“吃出健康”,“斗室”化为“广厦”,绿皮车晋级“复兴号”,人们衣食住行的点滴改善,都源自一双双勤劳之手。改革开放改变了时代,也重塑了你我;它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也实现着家家户户的小小心愿。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改革红利的获得者,也应是改革的实干家、促进派。“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人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未来的好日子才一个都不会少。 改革是全民族的事业,需要上下同欲、众人拾柴。13亿多人口、9亿劳动力、过亿的市场主体,这是我们推进改革最雄厚的“资本”。“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无论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还是在实验室中刻苦攻关的科研人员,无论是托举起“超级工程”的普通工人,还是保家卫国、固守边疆的边防战士……改革的时代潮流奔涌不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弄潮儿”。 40年岁月如歌。今天,深化改革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怎么去改”“如何改好”更为关键。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何焕发每一名社会成员的改革勇气?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如何激活普通个体的创新活力?近年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带来新气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创业热潮,充分证明人的价值、人的力量。“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创设条件、畅通渠道,让更多普通人参与改革、推动改革,全社会干事创业的热情就将汩汩涌流。 40年前,作家徐迟在报告文学中用“你移动了群山”歌颂科学家勇攀高峰;面向未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征程中,移动群山的终将是大众。新时代,你我都可以是改革者,人人也都应争做改革“弄潮儿” 6.人民日报人民时评:“4次让座”的动人力量 黄策舆 2018年12月12日04: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为小朋友的善举点赞!”近日,浙江慈溪四年级小学生黄唯成了“网红”。他在慈溪293路公交车上,短短12分钟连续4次让座,如此暖心举动被同车乘客拍成视频,经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转发后,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第一次让座时,我刚坐下就看到一位像是刚下班的叔叔站在了我旁边;我想,他工作了一天肯定会很累,就把座位让给了他”“一位老爷爷上车,我觉得他站着会不安全,就把座位让他坐了”。黄唯朴实无华的话语,展示出善与文明本来的样子,回应着人们对善行义举的共同期待。 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普通人的善行、公共空间的文明,总能带来满满的正能量。在医院,有护士看到“医托”骗人,上前扭住不放;在小区,有快递小哥看见老人连续收到保健品,怕他受骗,就托邻居转告老人子女加以提醒。类似“伤者需要输血,医生双手暖血袋40分钟”“司机在夜间山路为骑行的小学生开灯照路”等暖心的新闻,也时常在社交媒体刷屏。普通人在生活中的举手之劳,处处透出善意和温暖,而陌生人之间的牵挂与守护,恰恰是社会道德水位提升的标志。 换一个视角看,孩子12分钟4次让座受到如此大范围的关注,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善行与文明有多期待,对公共空间的不文明行为就有多排斥。无论是高铁“霸座”,还是公交车上抢夺方向盘,抑或是遛狗不拴绳,都说明涵养公共文明的重要性。问题是,如何才能让文明蔚然成风,让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 我们之所以会为文明行为点赞,因为这样的行为符合我们的预期,符合我们对良好社会的期待。这种预期的背后,是现代社会的公共规则以及约定俗成的公序良俗。正因如此,我们尊重和呵护彼此的期待,就要遵守共同的公共规则和公序良俗,不能因为一时痛快而突破底线,更不能凭个人诉求而无视规则。 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正向激励、不断涵养、持续管理的结果。从个体层面来说,维护文明和谐的公共秩序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每个人都是提升社会文明水位的一滴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个体文明素养的提升,就没有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从社会层面来谈,一方面,“惩恶而劝善”,不惩恶则无以劝善,要实现从“人人独善其身”到“人人相善其群”的递进,一定的外部约束,总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对文明行为及时鼓励和表扬,才能树立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滋养出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其实,12分钟4次让座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也把文明的种子撒向观看视频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个文明理念、向善观念润物无声的传播过程。当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带入其中,才能凝聚起文明的共识,让文明风气充盈,让更多的文明之花在新时代开放。 7.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该用谁”与“谁该用” 刘根生 2018年12月06日04: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 有位地方干部感慨:“该用谁”与“谁该用”,虽都有个“该”字,但因出发点、落脚点不同,导向与结果也存在差异。“该用谁”是因事用人,干事之人受青睐;“谁该用”往往因人谋事,能不能干事常被忽略。古往今来,用干事人才能成大事,是为至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公正用人,公在事业,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出发选干部、用干部,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岗相适。”这一明确要求,指明了用人以公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这就是事业。事业至上、排除私心杂念,选人用人就会从“该用谁”的角度出发。 文物鉴定中容易出现两种错误,一种是把真物看假,一种是把假物看真。随着作伪手法不断翻新、越来越有科技含量,把假物看真或许难以避免,但若把真物看假就不可原谅了。因为在这背后,除了眼力不济外,往往还隐藏着主观故意甚或利益输送。选人用人亦是如此,把假当真是错误,见真不用也是错误。干部选任,考验识人的眼力,更考验对事业的忠诚。“公则无不明”。心中装着事业,始终忠诚于事业,才不会轻易与能干事之人“擦肩而过”。 因事用人、用干事之人,不仅意味着“事业留人”,更意味着善于为人才创造好的条件。一位地方领导干部说,人才政策要多些“量身定制”。顶尖人才“择木而栖”不是去求谁重用,而是要去成就事业。如果只画了一个饼,把人才引进来不管不问,不去为人才创造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人才即使进得来也留不住,遑论干得好?在相当意义上说,人才有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土壤,才会更好为事业贡献智慧和才华。 因事用人、用干事之人,不仅意味着用好“共识性”人才,还意味着用好个性化人才。曾经,梁漱溟报考北京大学落榜,却被蔡元培聘任为北大教授,因为一篇《究元决疑论》尽显其理论功底;数学家华罗庚本是店员,因论文被数学泰斗熊庆来看中进了清华。由于不符合各类常规标准,“华罗庚们”往往难以进入选拔视野。善于发现使用“非共识性”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真正践行“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岗相适”。 因事用人、用干事之人,不仅意味着“因岗择人”,还意味着养人育人。一位企业家谈人才战略时说:不仅要拥抱成功人才,也要拥抱“失败人才”。其实,“失败人才”并非败事者,而是怀揣抱负和才华的尚未成功者。“用人如器”,器当打磨,人也须在事上磨。心系事业,拥抱“失败人才”,让他们在事上练,英雄终将有用武之地。 “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在于明选而已矣”。始终站稳为公的立场,一切从事业发展着眼,那么就不难明辨“该用谁”与“谁该用”,让“因事用人”蔚然成风。 8.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砥砺笃定自若的心境 宋 威 2018年11月29日05:48 来源:人民网-人民 “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每每读到白居易的这首诗,总是让人心生感慨。大多数人越老越怕添新岁,诗人却与众不同,面对新春欢喜雀跃,因为他觉得,年纪开始了第七个10年的人,屈指算来,并不多见,故此值得高兴。可见,拥有好的心境,面对世事就能乐观处之。 面对年岁的更迭如此,面对工作、生活亦然。有的人正经历“成长的烦恼”,有的人已遭遇“中年危机”;有的人在前进的坡坎上挥汗如雨,有的人在事业的瓶颈处辛苦劳碌。倘若一味盯着劣势、不足,感物伤怀,颓唐气馁,只会进退无据;调整视角,换个心境,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心态决定状态,砥砺笃定自若的心境十分重要。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志向犹如前进的灯塔,目标越坚定,心态越笃实。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没有因“一穷二白”而放弃,也从未因危险或诱惑而摇摆,还从容写道: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一个为理想搏击的人,决不会在困难面前当逃兵,更不会斤斤计较、满腹牢骚,而是以乐观的心态迎难而上,以淡泊的心态对待名利。“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心有所向,行有所达。坚定志向、矢志不渝,才能内心安宁、不再彷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 有人说,一个人越敢于承担重任,就越意气风发。责任固然沉重,却如“压舱石”,让人临高处而不忘形,处低谷而不丧志。上世纪50年代,为战胜福建东山县的灾荒和贫困,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可苦干多年,试种十几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均未成活。但谷文昌并没被失败和挫折压垮,他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坚忍不拔、百折不回,最终以漫山木麻黄治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令谷文昌志笃意坚的,正是“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的使命意识、责任担当。这样的责任感,让人即使面临困境,也能以积极心态努力应对。 有时,保持好心态不仅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哲人有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像读书那样,用一只眼睛观察表象,另一只眼睛洞察本质、探寻规律,内心自然就有底气;用一只眼睛察看万物,另一只眼睛审视自我,分清利弊、见贤思齐,自能收获沉稳练达的气质。跳出思维窠臼,警惕“空间迷向”,拒绝人云亦云,方能拓宽视野、增长智慧,让好心态始终相伴。 “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以良好心态面对世事,始终保持微笑、振奋精神,不怕暗礁、不惧荆棘,生命总能绽放出新的光彩。 三、新华网八字解读 1.“包” 每当我们看到这个字时,或许脑海中就能立刻浮现。它是《水经注·河水》里“河水分流,包山而过”的壮美景色。在贾谊名篇《过秦论》中,它又是“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过人气势;它还是施耐庵眼里“义胆包天,忠肝盖地”的雄伟气魄。 “包”气势宏伟,吞吐宇宙。“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说文解字》。“包”会意字,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包”含义丰富,引人遐想。 “包”能带来文化上的繁荣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纷争,战乱和分裂带来了许多痛苦与灾难,但在文化上却灿烂辉煌、群星闪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先秦诸子的思想各有特色:儒家仁义醇厚、道家清静超逸、墨家谨严兼爱、法家因势严峻......百年间,诸子百家纵横捭阖,在高谈阔论中,在超然气势下,显示出无尽的思想魅力。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离这段精彩纷呈的历史,早已渐行渐远,但那些熠熠生辉的思想、印象深刻的场景、脍炙人口的故事,却没有随之远去,直至今日,依旧让人津津乐道,引人细细品味。 “包”,意味着一种开放的姿态。沙漠丝绸路,驼铃响千载。翻开历史的长卷,无数诗人惊异于丝绸之路上的壮丽风景:它是李白笔下“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雄浑;是岑参眼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旖旎;也是元稹心中“胡音胡骑与胡妆”的风情,丝绸之路的雄奇壮阔之美,尽显笔端。丝绸之路不仅是文人墨客眼中的绝美景色,也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西之间的交通,唐宋时中西文化交流频繁,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更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如今,“一带一路”,不仅延续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髓,还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更多的时代内涵,而更多时候“包”是为人处世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包容”是一种“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涵养;“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的度量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包容”是一种美德,也是处世的经验和待人的艺术。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造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张英谦恭礼让“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成就了“六尺巷”的百年美名;包商银行以“包容乃大,商赢天下”作为其核心理念,用具有包商特色的普惠(包容性)金融服务帮助农户和小微企业茁壮成长,助梦致远。 “包”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2.享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大诗人李白的《将进酒》笔酣墨饱,五音繁会,他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波涛汹涌的情绪,放肆地告诉世人:得意之时,请尽享其乐! “生命在存活过程中,通过身体器官、思想意识的作用,使生命自身产生愉悦、美好的一种体验与感觉。”这可能是大多数人对“享”字的理解,古籍《说文》中也有对它本义最简洁的阐释:“享,献也。” 中国先民习惯用两个或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称为“会意”。“享”便是会意字,本作“亯”,古文字上部是“高”的省形,意指高大的建筑物,这是供奉祖先、神灵的庙宇,“曰”象进献熟物形,会意为祭献、上供使鬼神受用,此处可窥“享”字本义“贡献”,故有享堂、享殿之说。 这是广西龙胜瓢里镇的百姓享受“百家宴”的情景。当地依照传统举办了“鱼宴节”,乡亲们在劳作一天后,用各类美食犒劳自己和来往的人们。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每逢重大节庆日,每家每户都会拿出最好的食物,或供祖先受用或成“百家宴”,祈祷往后的日子平安顺遂,这便契合了中国人对“享”字的延伸、诠释:“共享”。 人类对语言的理解,总伴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变化。中国文字千变万化,一字一词便能记录社会发展,便能描绘世界万千气象,便凝聚着人们对家国、未来的美好寄望。 那一年。共享单车横空出世,引领中国“共享经济”蓬勃发展。在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汉语年度盘点中,我国共诞生了242条新词汇,其中“共享”一词最受青睐,“享”字当选年度国内字。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人对共享含义的理解,在“有福同享”之外,更深刻地体现在对“共享经济”的满怀期待。 这家书店在2016年10月,成为了合肥公共图书馆联盟成员,它将自己的图书结合部分合肥市图书馆书籍,共一万余册,免费向市民开放借阅,“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在盘活社会闲置资源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个性化需求,带给人们看得见的实惠。种种创新“共享”发挥出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出新的价值。“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语言文字概括了令人难忘的时事、世情、民心,却也会坚持本身的内涵。古人在《诗经·卫风》中写:他送我木瓜,我拿美玉回报他。他送我红桃,我拿琼瑶回报他。他送我的是李子,我拿琼玖回报他。……不是为了回报啊,是求永久相好呀!如今,中国人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中国提出“新时代,共享未来”,时下,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在上海举行,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来自五大洲的3600多家企业参展,境内外采购商超过40万人,各式高精尖展品备受瞩目。号称全球最高“手速”的汽车点焊机器人,全球首款“会飞的汽车”,重约200吨的“金牛座”龙门铣,只有硬币大小的心脏起搏器……这些来自全球的优质产品,云集上海“四叶草”,让人们眼前一亮,我们不禁再一次感叹:共享发展成果,能让往后你我的生活更加美好。五洲交汇,万商云集,开放促进发展,人民实现共享。黄浦江边的“东方之约”,搭起一座桥梁,让人们共同走上生活更加美好的幸福之路,与世界共享美好未来。 3.通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易经》,说的是通晓变化之理,在万千变化中,把握机会,不拘常规,因势利导,造福于民。《易经》包含了五大学问:理、象、数、变、通理为哲学;象、数为科学;变、通是道,是谋,是机,饱含智慧,彰显格局。 “通”,形声字,“从辵”为形旁,“甬”为声旁。“通,达也”——《说文解字·辵部》,本意是没有阻碍,顺畅,到达。 通是通晓知识,洞察道理,内心通达。中国人称颂博古通今的圣贤欣赏通情达理的品德,希冀万事亨通的际遇,更追求通透淡定的内心世界;通是心灵相通,彼此理解,息息相关,冷暖与共。“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南飞的秋雁,山间的夕阳,与诗人共情抒发对故乡的万般思念;李商隐有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爱人虽分处两地,彼此却能心心相印,靠的是感情上的契合与沟通。 古有张骞通西域,连接西汉同今天的中亚地区文化交流,经贸往来,情感交融,“丝绸之路”畅通无阻,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创举。道路通,百业兴,当今“一带一路”连接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互联互通,相近相融,世界向何处去?发展路在何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人类心中长明的灯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我们需要互通有无,通力合作的姿态,着眼大局,通观全盘的格局。 “其途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是古人对生活便捷的向往,“让沟通无处不在”,是现代人对跨越时空障碍的进一步渴求。人类历史就是沟通的历史。无线通信让当今人类沟通的触角,得以伸得更远更长。回望过去30年,2G/3G/4G,改变了整个世界连接沟通的方式,没有网线的村庄接入网络世界;没有银行的小镇仍可享受金融服务;没有工作的人找到了就业机会。不同的人,因无线通信共同受益,突破物理距离的阻隔,生活焕然一新。从连接人与人,到万物互联,人类连通的欲望永无止境,一个全新的5G时代即将启幕,一个智能互连的世界呼之欲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移动终端的功能充满无限遐想,网联汽车、工业物联网,智慧家居、智慧城市……蕴育无限可能,人类梦寐以求的无限畅通,即将呈现在你我面前。 4.海 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谓之海。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博大、辽阔、深邃、恢弘,是海的天性,它是“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广博;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苍茫;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阔,但海又是神秘而又变幻莫测的:“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静时的海面总是温柔宽容、静谧安详;动时的海面则“惊涛暴骇,腾踊澎湃”,浊浪排空、叱咤风云,势不可挡,令人心生敬畏。 而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也许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那片海。“海”是忠贞爱情的“代言”:张九龄在远离家乡时,对妻子充满思念与眷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在动人的美景中,分隔两地的人,都在痴痴地望着它,时空的距离虽远,却阻隔不了深情的相思。 “海”也隐喻着谆谆告诫:“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正如同奔腾流入大海的江河一样在时光的飞逝中,珍贵的光阴一去不复返,珍惜时间、努力奋斗,是古人从美景中得到的智慧。 “海”还是奋斗的方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苦闷逆境中,尽管前路障碍重重,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在沧海中勇往直前。面对困境时,“海”的万丈豪情,成为指引人前进的方向,海的辽阔总给人无限遐想。 在宏大和未知面前,固然有望洋兴叹者,但那些有勇气和智慧的人,看到的总是情怀和信念。 仰望星空,面朝大海,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海的探索从未止步。早在史前,人类就已在海里捕鱼,甚至在海上旅行;在航空发展之前,航海是人类跨大陆运输和旅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目前,人类已探索的海洋,仍只是很少一部分。面对大海,更多的还是未知。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海洋大国之一,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沿海良港诸多“蛟龙号”“深海勇士号”……海洋科技更是不断带来“惊喜”,我们也正进一步关心海洋、认知海洋、经略海洋。如今,依托大海赋予的资源禀赋,上海,这座地处长江入海口的“超级城市”,更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新时代中国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航向扬帆济海,海纳百川! 5.进 进,它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魄力,也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毅力,横竖笔划中尽显气魄。进,会意字。甲骨文的字形中,上面是“隹”,象小鸟形,下面是“止”(趾),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进。 这个字,曾经是多少中国人的期盼。十年寒窗无人问,为的就是一朝中进士名扬天下,科举中凡殿试录取者皆称进士,而真正万众瞩目的只有被称为“进士及第”的前三名,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个字,也记录了无数人的家国情怀,“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劝人饮酒这件常事,到了李白的笔下,由一个“进”字,添了几分慷慨挥洒的气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于“进”“退”间,几笔写尽了忧国忧民的心境。而从悠远的过去到如今,“进”字不再那么频繁地出入于庙堂,却多了不少踏踏实实的人情味:“进”可能是忐忑的初出家门到外地上学,踏进校门,也意味着独立的开始,新兵入伍走进军营难免彷徨纠结,新媳妇嫁进门总有很多不安…… “进”更是让人兴奋的:小时候,它可能是老师笔下的一段评语;长大了,它可能是朋友闲谈中的几句夸赞;工作后;它可能是工资单上变化的数字……“进”是勇敢的:是毫不畏惧的坚毅,在危险面前的永不退缩;“进”更是值得肯定的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热情正义有血性;进,是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字,这种意义又是丰富的,从小处着眼,一个积极的人,一定对自己有严格要求,前进的道路上,只要是超越自己的进步,都足以让人欢欣鼓舞;从大处看,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一代一代人的经验积累下,不断创新、继续前进,这是时代的进步。 有句俗话说得好:“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中国人的亲近友好,全都融在“进门”两个字的热络里,从广交会到进博会,从“走出去”到“引进来”,外贸之变见证中国开放“接力”,进博会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全球的大合唱这是一首昂扬的进行曲!这不是一般性的会展,而是新时代共享未来,将世界与中国拉得更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进,不止步!不止步! 6.微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渺小的存在,能勾起每个孩子最原始的好奇,微风、细雨、沙砾、水滴,我们从这个字中,获得了最简单纯粹的快乐,它也成为了我们开眼看世界的启蒙.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一个微小的事物,也能构筑起庞大的体系。 “微”这个字,有之而不觉,无之则不成。“微,隐行也。”——《说文解字》,会意字,从彳,声,本义为隐秘地行走。微,它当然很小,“微,小也。”——《广雅·释诂二》。《广雅》中对“微”的解释简单明确,无它,就是“小”,“忽,十微。微,十纤。”——《察微算经》。在古代,“微”还是一个极小的量度单位,仅一寸的百分之一而已,以“微”度量它物,也足见微之小,然而更多时候,微,却是大的。“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苍茫的大海上,微风也能激起千层浪,水花撞击石块,发出洪钟般的声响、“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微霜的两鬓也掩盖不住苏东坡的豪情壮志溢满腔,它是不服输的底气,也是再出发的动力,正如文人墨客笔下书写的那样。“微”的力量,无穷无尽:几句“微言”,能突显大义,孔子写《春秋》时用词精练,以至于连文字高手子夏都“不能赞一辞”,但简朴的文字背后,却深藏着博大的胸怀,因此后人说,“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十二岁的周恩来,对“我为什么而读书”的回答,九个字很少,但字字铿锵有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寥寥几语,不多,却很精,简单的话语也意味隽永。 语言是如此,行为亦是如此,微小的行动,蕴藏了厚重的情感:它是老爷爷为心爱的老伴按好鞋扣的那一个微微的弯腰,动人情肠;它是小朋友面对国旗时微微抬头那真诚有力的敬礼,感人心房,见微知著,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者也。” ——汉·班固《白虎通·情性》。一个从树上落下,砸到头上的苹果,让牛顿发现了地心引力;阿基米德从洗澡时,水溢出盆外的现象发现了浮力;受到用双翼飞翔的鸟的启发,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真正有智慧的人,能从细微之处,得知事情发展的趋势及全貌,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一点点微小的改变,就能让你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中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让我们明白:即便微小,积少成多亦能大成,微的力量可以成就你。 微,因为其小,成就其大! 7.养 养,这个字,是深沉的恩义,也是浪漫甜蜜的告白,还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这个字里,蕴含有循环往复的生机与绵延隐忍的力量。养,供养也。——《说文》养,会意字,字形采用“食”作边旁,“羊”是声旁,古人称,放牛为“牧”,放羊为“养”。“养”的造字本意,是指放牧羊群,随着字义的演变,养的“放羊”本意逐渐消失,如今着重“养育”“修养”之意。 养,是血浓于水的恩,更代表着特殊的缘分与关系,让我们铭记一生的恩情,是养育,“养得儿形似我形,我身枯悴子光精”——《绝句》吕洞宾。父母养育孩子,从蹒跚学步,到成家立业,事无巨细,点点滴滴,即便耗尽所有精力,却依然甘之如饴。一个“养”字,却几乎涵盖了一个生命,从幼小到成熟的全过程。世代传承的孝心,是赡养。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孝子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流传千年,震撼了无数人,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我已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而你仍然健在。 养,是一种特殊的缘分。亲情血脉的延续与互动,完成在养育与赡养的循环里,养的过程,是人文精神与社会价值的传递,中国人讲究“教养”,就是说家庭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格塑造与品德培养。“养不教,父之过”,仅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不惜三次迁移住所,只是为了找到更好的人文环境,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性,从小有“教养”,为人处世有“修养”。这里的“养”字,更体现了一种良知与修为,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得到社会的尊重。 养,体现着志趣和品味,修心养性,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追求。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在萧抡谓看来,读万卷书,明白许多道理,可以让心灵得到滋养;“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大学士苏东坡有在家养竹的雅趣,以此培养高洁不俗的品性;“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而在庭院中养几株兰花,则是陶渊明修养身心的好办法 养,是一种坚韧的智慧,养精蓄锐,这里的“养”是休息,是一种以静制动,从而克敌制胜的办法,韬光养晦;这里的“养,暗藏着等待与忍耐,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提倡“养”的“浩然之气”,是必须经过长期磨砺修炼,才可以拥有的意志品质与庞大气场。孩子的成长需要培养,成熟的品性需要修养,生态环境,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养护。常州市金坛区的长荡湖,在1983年成为全国第一块网围养殖基地,然而由于网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长荡湖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如今,随着网围整治的实施,5万余亩网围被彻底拆除,长荡湖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恢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滋养!铭记一生恩情。 8.滨 孔子有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流水不歇,江河的奔涌讲述着生生不息的道理,大海的宽广让我们懂得包容,而湖泊,总是那么宁静安然,无论是什么样的水流都有边涯,这是界限,也是无尽波澜新的启程,这就是“滨”。 滨,形声字,从水,宾声,本义是水边,江河湖海的水边陆地,皆称为滨,“滨”总让人想到美景,我们从古诗的平仄里早就领略过风光旖旎:诗仙李白送别友人,是“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宋代大儒朱熹写春日,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时间游走,如今的我们,依然爱着江滨、湖滨、海滨的美丽,度假、休闲、亲水,整个人也会轻松欢愉许多。“滨”也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的名字看起来平平无奇,背后却有着数不清的故事:渤海之滨,大沽海口;九河津要,它就是“滨海新区”;沉睡几千年的古海岸,由贝壳堤、牡蛎滩构成珍稀遗迹,刻录下地球演变的故事,回放着湿地生态环境的变迁、大神堂渔村的渔船。牧渔人依海而生,当第一缕曙光,一次次普照大神堂海域时,这个“天津最后的自然渔村”的渔民们,期盼着在海洋牧场中收获新希望。鲜咸是海滨特殊的味觉符号,经历千年风雨,一代代盐民在盐碱滩涂上,晒炼五味之首,这是航拍的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海盐池。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过上了有滋有味的日子,你不一定来过这里,但产自这里的盐,会让你的家宴幻化出更广博的味道。天津港,过去,这里是明清两代海防要塞,炮台沧桑铭刻着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峥嵘岁月;如今,这里是北方连接近,海和远洋运输的重要港口,流水游龙,熙来攘往。天津国际邮轮母港,你或许知道,这里是国家级新区、北方第一个自贸区,然而,你可能未能想象过,这里的如诗如画;中新天津生态城,河海相依、天朗水清,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废水废渣废热在这里被“吃干榨净”;北大港湿地,时至冬日,北大港湿地金黄的芦苇随风摇曳,碱蓬草的红浓烈而醇厚,万羽候鸟在“天堂”翔舞,如斯画图,引人入胜。今天,第四届天津滨海国际观鸟文化节在这里开幕,遗鸥群飞,万鸟临海,这片生态湿地万众瞩目。 滨是“靠近水边”,更是以水为源,融汇各方。它有生机勃勃的力量,面朝宽广,奔向无垠!
文章分类:
梅园文社
| 闽清一中由新中国成立前的闽清天儒初中、文泉初中和毓真女中几经分合搬迁、熔冶升华而成,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1966年前即为全省重点中学之一,1993年9月被确认为首批省二级达标学校,1999年9月转制为独立高中,2015年3月被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