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清第一中学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2019年新闻热点素材积累(六)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08-13 10:19

     2019年新闻热点素材积累(六)

                            语文组供稿

文风是小事吗?艾梧

2018年07月04日11:07

来源:
人民网-观点频道

文风无小事。

近期“跪求体”“哭晕体”“吓尿体”等浮夸自大文风频现,消解媒体公信力,污染舆论生态,扭曲国民心态,不利于成风化人、凝聚人心、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为了匡正各媒体浮夸自大、华而不实的文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风“短、实、新”的要求,倡导清新文风,崇尚风清气正,人民网观点频道推出“三评浮夸自大文风”系列评论。

文风不端照见心态不正,语言浮夸助长风气浮夸。靠贬低别人、吹嘘自己来耍威风、逞能耐,已成一些自媒体账号招徕关注的惯用手法。无论出于什么动机,浮夸文风都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只会是误国害民。

不可否认,每个人、每个网络账号都有各自的写作、创作风格,正因为这种差异性和多元性,才形成了汉语世界的洋洋大观,才有了舆论场里的百花齐放。但也要看到,为文有为文的格调,言论有言论的底线。“哭晕体”“跪求体”这些浮夸骄横的文体笔法,通过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来迎合一些读者傲娇自大的心态,不仅超出了平实自然的为文格调,也僭越了言论客观公允的价值底线。浮夸自大文风的确可以激起许多麻木赞许和廉价笑声,也极容易被更多人模仿,但这样以逞口舌之快的形式谋求“精神胜利”,只会制造浮夸风气、混淆是非黑白、颠覆公众认知、极化国民心态,毫无裨益可言。

文风不是小事,因为文风还连着党风民风。语言漂浮、文风浮夸,素来是为文者的大忌。从纸上谈兵的赵括到刚愎自用的马谡,历史里从不乏夸夸其谈而引致败局的案例。有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前听国民党官员和共产党人讲话的差别:前者官声官气、空洞苍白,后者为民立言、充满希望,让人感慨“一看语言文字,就知道谁战胜谁了”。一些自媒体散布“哭晕体”“跪求体”文章,必然会助长骄娇之气,激增民粹情绪,导致民众看不清事实真相,看不到真实差距,平添浮躁傲慢风气。浮躁和浮夸,于文于人、于国于民都可说是“瘟疫”,不可不慎,不可不防。

什么样的文风才是好文风,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足够多的答案。他曾援引郑板桥的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强调写文章应当“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文风提倡短实新,反对假大空,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躬身垂范的。比如“之江新语”专栏文章,每篇不过寥寥三五百字,引经据典论述有力,讲道理浅显易懂,谈问题直击痛点,文章中的许多思想和提法,现在看来依然值得咀嚼回味。

今天的中国,已经逐渐跨越经济崛起的门槛,行进在文化崛起、文明再造的关键阶段。社会价值如何建构?国民心态如何涵养?文化自信如何建立?文风的价值形塑、导向引领作用,可以说愈发凸显。无论是增强“四个自信”还是讲好中国故事,无论是引领社会舆论还是凝聚社会共识,都呼唤自信平和、谦逊朴实的好文风,都需要通过“文以载道”来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各类自媒体,锤炼好文风都可以说是不可懈怠的责任。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风是态度,文风是作风。要让健康向上、激励人心的文风充满网络空间。

抗日神剧,形象跑偏折射三观缺陷

阎岩

2018年07月05日08:20

来源:
光明日报

  综观近年来国内的影视创作,数量居高不下,质量也日渐提高。然而琳琅满目中难免出现鱼龙混杂,诸如抗日神剧类,其极端的恶搞和戏谑历史,可谓“罪莫大焉”。久被诟病的抗日神剧,在虚无神化和无限夸饰中,导致历史真实淡化,艺术呈现也随之跑偏。一方面,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历史人物,把民族情结过度表达、扭曲表达;另一方面,把主要人物肆意神化,塑造成一个顶天立地、完美无缺的救世之主,或者正能量超群、历百难不死的江湖豪杰。还有的主人公形象油头粉面,全无半点英雄气概。这些都是对历史原型游戏化、极端化的表现,难以获得观众真正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认同。

  有什么样的艺术创作观就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反之亦然。毫不避讳地说,抗日神剧折射出的就是创作者的“三观”不正,导致其艺术水准的不达标。如此创作,实难引导观众人心向善、志趣向上、精神向高。更可怕的是,出“神”入化的剧情与动作设计,不仅未能取得正向激励效果,反而引人入“胜”——爱国情绪被绑架,历史事实被堂而皇之歪曲,人物形象被理所当然恶搞,更甚者,则吸引诸多青年观众从简判断、盲目点赞、随意模仿。创作者自毁“三观”,然后再去毁他人“三观”,不但失却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

  还原人物以“人”的气息,还原历史以“史”的真实,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创造,既是艺术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军事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呈现勃勃生机的必由之路,更为挖掘人性、叩问生命的哲学命题创造和提供必要的理性思辨基础。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体现在对“史”和“实”进行创新性还原,而不是截取偏向于表达一己之意的题材或用无节制创作来“神化”“俗化”英雄。影视作品特别是军事题材创作只有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方面实现彻底的突破,方可赢取可观的成绩。

  当然,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也是有压力的,它的压力就在于如何在历史原型与现实艺术表达之间架起符合观众共同审美的桥梁,如何处理场面、镜头、情节、立意和人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带给观众理性价值判断。

  影视创作理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相得益彰,理应给观众提供正向引导和现实教益。因此,做好必修课,练好基本功,多出有实力、见功底的作品,才是正道。一方面,创作者需要自我修炼,作品也需要反复打磨;另一方面,出版发行部门需要强化审鉴监管,提高准入门槛,把好出入口关。

  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各种类型风云际会、各种作品纷至沓来的创作活跃期,做好审美甄别和良莠区分,去芜存精,正向引导,这应是当务之急。

  
(作者:阎岩,系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告别不是只有泪水(绿茵走笔)



2018年07月05日04:53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有人欢笑就有人落寞,有人前进就有人告别。

饱含着复杂的情感,进入淘汰赛的世界杯,每场球都上演着这样的悲喜故事。晋级者欢呼胜利,憧憬着与大力神杯的距离;告别者不免黯然,四年一次的奋斗就此画上句号。

但告别时留下的也并非只有泪水。

告别时有温情。输给瑞典队之后,瑞士队后卫阿坎吉在场中掩面哭泣。正是他阻挡瑞典队球员福斯贝里射门时,不慎将球碰入自家大门。几名瑞典队球员走过来安慰他,胜利者并没有无视对手的感受。这一幕,在法国队击败阿根廷队后也曾出现。当伫立在球场中的阿根廷队球星梅西眼中全是失落与茫然时,大放异彩的法国队小将姆巴佩走上前来同他拥抱。这是双方都拼尽全力后的惺惺相惜,没有旗鼓相当的对手,也不会留下万千球迷津津乐道的经典之战。

  告别时也不失希望。日本队同比利时队鏖战90分钟,憾别赛场。日本队后卫昌子源虽然自责,但信心不坠,“我要继续磨砺防守,在未来能够帮助日本队赢得冠军。”这样的雄心,来自从失利中看到的希望、汲取的力量。同样,墨西哥队球星、被称为“小豌豆”的埃尔南德斯也说,虽然梦想就此破碎,但球队会脚踏实地继续努力,要以更强大的心态去面对(失利)。更重要的事情是,所有的墨西哥人都能够团结在一起。这样的信念,让他们可以昂首告别。

  告别时更看到了传承。西班牙队34岁的老将伊涅斯塔写下了一封信,向这些年的同伴与支持者致谢。作为西班牙队“黄金一代”的中坚力量,伊涅斯塔经历了巅峰和低谷,虽然告别时球队战绩未能尽如人意,但“一群不可思议的(年轻)球员从今天起将获得我无条件的支持。我毫不怀疑(他们)未来取得怎样的成功。”正是这样的传承,让足球之火熊熊不灭。

  无论继续前进还是挥手告别,每支来到世界杯舞台的队伍,每个在绿茵场上洒下汗水的球员,共同演绎着令人着迷的足球故事。这是足球对世界的馈赠,超越了胜利和失败,唯有拼搏与热爱流传。《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05日 16 版)

世界杯,不单单是64场比赛



2018年07月04日04:53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不来到世界杯的现场,你很难真正感受到足球的魅力以及球迷的狂热。在这个夏天,来自全世界的超过150万球迷涌入俄罗斯,在11个主办城市,随处可以看到身披各国国旗的球迷身影。这场四年一度的足球盛宴,也成为全球媒体的盛会。

  数量巨大的媒体让每一场热门比赛的采访资源都成为了稀缺品。门票自然成了抢手货,由于世界杯每一场比赛的媒体坐席都需要提前申请,没有得到批准的人只能期待着比赛当天有剩余的门票。揭幕战当天,卢日尼基体育场的媒体中心在距离比赛还有近4个小时的时候就已经找不到空座位了,比赛开始前一小时,发放媒体票的服务台前早就被等待后补门票的记者们围得水泄不通。不仅球票一票难得,想在媒体中心吃上一顿饭也是一项艰巨工程,每到热门比赛时,小小的媒体餐厅总是人满为患。

  行走世界杯,“快速转场”是每个记者必须掌握的技能。本次世界杯11个举办城市中最东侧的叶卡捷琳堡与最西侧的加里宁格勒相差了3个时区,而最北端的圣彼得堡与最南端的索契直线距离近2000公里,如何合理安排交通和住宿就成了最烧脑的事。虽然组委会提供了免费的火车,但是动辄数十小时的行程对争分夺秒的记者们来说实在无法接受。为了及时报道比赛,即便飞机票价格比平日里上涨了近10倍,大多数记者也都选择咬牙购买,况且能抢到票就谢天谢地了。

  球迷从世界各地赶来,巨大的客流量让俄罗斯的住宿越发紧张。如果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观赛旅行,很有可能将面临所有酒店都满员的尴尬。即便有空房,价格也高得令人咋舌。不过这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世界杯的吸金能力,想必给俄罗斯的旅游业带来极大的促进。

  纵然有诸多辛苦与不便,但世界杯依然拥有令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无论是球迷还是媒体,世界杯不单单是64场足球比赛,更是一次足球文化的朝圣之旅。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04日 15 版)

不断创新,足球才有生命力  蔡闯

2018年07月04日08:13

来源:
光明日报

  继德国队小组出局后,西班牙队也在复赛第一场被淘汰。加上在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上表现出色的波兰队早早回家,本届世界杯上球员技术出色、以传控打法为主的球队几乎都走了下坡路,且颓势明显。

  据说较早的足球比赛中,球队往往派出5名前锋、3名后卫,狂攻对方的球门。也许正是因为过多的前锋也无法保证最终的胜利,不少球队开始寻求新的打法,四三三、四四二等阵形不断出现,长传冲吊打法日渐式微。此后足球场上打法多样,各具特色。特别是近10年来,传控打法大行其道,以西班牙队为主要代表的技术流球队甚至推出“无锋”战术,以“把球传进对方球门”为最高境界。曾产生过鲁梅尼格、克林斯曼、沃勒尔、比埃尔霍夫、克洛泽等强力射手的德国队也不甘落后,在主教练勒夫的带领下不断强化对技术含量的追求,把强攻战术的比例减至最低。传控打法一度让德国队占尽上风,球队配合流畅、控球率高、攻击面广,令对手防不胜防。在德国、西班牙等国家队和巴塞罗那、多特蒙德等俱乐部球队的影响下,传控打法风靡世界足坛,甚至一些弱队也沉湎于此。

  传控打法的弱点非常明显,最直接的反映就是“锋无力”,那些锋线上没有“杀手”的球队表现得更加突出,一些强队甚至因此自废武功。本次世界杯上,德国、西班牙等队球传得花哨,但最后没有一锤定音的人,最终还是一败涂地。

  是不是传控打法过时了?现在下这个结论显然太早。“种无不佳,培溉在人”。足球场上,任何打法都是有用的,就看用得是否到位,是否符合“时度效”的要求。在比分落后、比赛时间不多的情况下,派上多名前锋的情况现在也是有的。可以说,没有落后的打法,只有不懂技战术的人。就算没有来到俄罗斯的意大利队、荷兰队,依然还是世界足坛劲旅,卷土重来也未可知,而他们所代表的意式防守、荷兰式全攻全守也依然充满魅力。

  在俄罗斯,我们看到了当代足球的不同战术,这正是不同人群对足球不同理解的体现,甚至是他们思维特点、生活方式的不同体现。我们欣赏梅西、C罗的超逸绝群,也叹息阿根廷队、葡萄牙队没能给这些孤独的舞者以更多的支持;我们赞叹非洲、南美球员出众的身体素质和技术,却总觉得他们在球场上过于自由,甚至散漫;比利时队、克罗地亚队、英格兰队明明身体素质超棒,却偏偏去追求技术;而冰岛队则一往直前,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一切问题。一块绿色的草坪,一个黑白相间的足球,却能描绘出无比多彩的性格与文化,他们之间有借鉴与交流,但本质却难以改变,这就是世界杯的绝妙之处。

  足球场上,所有的打法都在不断丰富、完善、修正、颠覆,最终指向新生,可以说,创新正是足球运动的生命所在。今天冰岛队的长传冲吊与昔日英格兰队的高举高打是不同的,尽管他们同出一辙。墨西哥队、俄罗斯队的防守反击也是不同的,虽然他们都拥有同样强硬的防线和同样出色的得分手。可以想见,传控打法也必然向着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方向前进。如同一首乐曲一样,它的结构会更为精巧,节奏会更富于变化,它的终结者也必将像克林斯曼、穆勒一样横空出世,成为令新一代球迷疯狂的“战神”,为“图穷匕见”的精彩瞬间做出最痛快淋漓的注解。设想一下,如果德国队在优雅传控的基础上再加上两个“锋霸”,那时的赛场将会多么美妙!

请从清理好垃圾做起(绿茵走笔)



2018年07月04日04:53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顿河河畔罗斯托夫,日本队和日本队球迷在94分钟内经历了大喜大悲:在世界杯16强赛中,日本队一度以2∶0领先,之后被比利时队追至2∶2平,临近比赛结束又被比利时队读秒绝杀。

  作为亚洲球队打进本届世界杯16强的唯一代表,日本队在本场比赛中的表现不无可圈可点之处。赛后,日本队球员能够调整好心态向日本队球迷诚挚致谢、能够在无缘晋级后离开更衣室时清理好垃圾,同样体现了一份与职业素养相匹配的较高素质;而日本队球迷在日本队输球后收拾好心情把赛场垃圾清理干净的行为,同样赢得不少好评。

  相比于球员在赛场上发挥高水平、取得好成绩,球员在赛后清理好自己的更衣室、球迷在赛后清理好自身所在的赛场座位区垃圾,都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但是在球队输球之后,球员、球迷都还能坚持清理好垃圾,就可以起到为球队、球迷场外加分的作用。而一以贯之保持一种清理垃圾的好习惯,也是日本足球塑造自身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手清理好更衣室、球场垃圾,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始终自觉保持这样一种好习惯。毕竟,世界上那么多球队、那么多球迷队伍,能够做到将清理垃圾作为一种习惯的恐怕并不多。而自觉清理垃圾本身,虽说看似只是一件小事,却也可以从中反衬球队的职业素养与球迷的文明素养。

  说到底,球队清理更衣室垃圾、球迷清理赛场座位区垃圾,为的不是给别人看,为的不是制造一种光鲜表象,更多应是源于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文明素养。从这样一个角度讲,日本队清理更衣室垃圾、日本球迷清理赛场座位区垃圾的行为,值得所有球队、所有球迷借鉴,毕竟提升球队职业素养、提高球迷文明素养,也是整个国际足球界需要共同重视的普遍性课题。

  从清理好更衣室和赛场垃圾做起,不是为了避重就轻、舍本逐末,而是为了促成从细节抓起的态度、引领内涵与外延并重的导向,进而推动足球改革与发展事业稳步前行。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04日 15 版)

珍惜来自球迷的那份爱(一线视角)

龚仕建

2018年07月03日04:59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让爱球的人好好踢球,让懂球的人好好看球,我们的足球文化氛围就会越来越浓厚

  俄罗斯世界杯激战正酣,足球盛宴让广大观众畅享欢乐,各种形式的球迷活动也如火如荼:在朋友圈直播心仪球队的比赛动向,参加球迷协会组织的观赛,到绿茵场上来场酣畅淋漓的比赛……经历了数十年的熏陶,球迷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陕西对足球的热情,近年来总能引起许多关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期间,中国对阵卡塔尔的比赛曾在西安举行。设置了50080个座位的陕西省体育场,比赛时连过道台阶都坐满了人。这样的火爆场面,连见惯了“大场面”的陕西球迷协会会长柯兴平都感到惊讶。其实,陕西的足球热潮已快有20年了。中国足球第三级联赛中乙联赛,大多赛区观赛人数最好也不过数千人,陕西两支中乙球队的主场比赛,超过两万人观赛是常有的事。

  稳定热情的球迷群体,滋养着地区球队的发展。今年足协杯比赛中,中乙强队陕西大秦之水队,先是淘汰了中甲球队浙江绿城队,后又与中超强队上海上港队狭路相逢,以0∶1的比分小负。陕西也赢得了德国《踢球者》杂志和《转会市场》杂志的“点赞”。它们评价说,陕西西安,这是一座配得上有中超球队的城市,一场低级别联赛涌进4万多人,中超中甲城市比不上它,甚至许多欧洲城市的足球土壤也比不上它。

  陕西并没有什么豪门球队,为何足球如此火爆,球迷如此热情?从地域文化层面讲,性格豪爽的陕西人,对足球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热情奔放又成熟的球迷文化。每次比赛,球迷都自觉聚拢在一起,和着节拍为球队助威。一些被改编过的陕北民歌,被陕西球迷改成“西北狼呀么嗬咳”,通过歌声来振奋、激励士气,全场几乎听不见球迷乱喊乱叫、锣鼓乱敲乱鸣。

  竞技体育与群众参与,其实就是果实与根须、红花与绿叶的关系。有一群热爱足球的人相伴相随,是中国足球能实现进步的根本保障。虽然中国足球在国际赛事中的成绩不尽如人意,但中国球迷对足球的热情始终长盛不衰。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央高度重视足球运动,进一步带动中国足球发展。珍惜来自球迷的爱,利用好日益厚实的足球发展基础,足球事业才会逐渐兴旺。

  进入新时代,如何满足群众对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陕西省足协主席董利认为:球迷的热爱,同样在促进体育运动管理运营水平的提高。体育主管部门应主动作为、提前布局,以大型赛事的举办更好满足球迷观赛需求,以增加专业教练培训更好支持校园足球发展,为群众性体育文化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为了迎接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陕西连续办了3年“丝绸之路·华山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并适时成立陕西体育产业集团和各地市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让爱球的人好好踢球,让懂球的人好好看球,我们的足球文化氛围就会越来越浓厚。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开篇就说,“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对球迷而言,足球是融入生活的热爱。足球文化不是一天养成的,足球运动的群众基础亦需要关怀备至的精心呵护。请珍惜来自球迷的那份爱,只要足球文化浸润人心,中国足球一定能赢得精彩未来。(作者为本报陕西分社记者)

让科研指挥棒更科学(人民时评)

赵永新

2018年07月05日04:56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务实举措,引来广泛关注。

  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以下简称“三评”)是科技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的三大指挥棒,其导向是否正确、指标是否科学、方法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人员能否潜心科研、追求卓越,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这次“三评”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通过形成科学的中国特色科技评价体系,有利于更好发挥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与潜力。

  很多科技人员评价说,这次“三评”改革接地气、干货多。改革针对科技评价制度长期存在的问题分类施策,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问题意识。为克服“外行评审内行”和人情票问题,《意见》就如何选拔、使用评审专家提出了明确要求,“完善专家轮换、随机抽取、回避、公示等相关制度,对公示期间存在异议的专家开展背景经历调查,确保专家选取使用科学、公正”。针对科研造假、学术不端等行为,《意见》明确要求“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并对严重失信行为责任主体实行“一票否决”。迎着问题上、向着问题改,这次“三评”改革直指病灶,既彰显了决心更体现了力度。

  以往“三评”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与对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认识不清晰、把握不到位有关。科研活动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不同类别,每一类科研活动都有各自的独特规律。这次“三评”改革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尊重不同种类科研活动的差异化特点,用科学的方法让科研指挥棒更科学。在以前,不少基层一线医生抱怨,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论文,“唯学历”“唯论文”“唯帽子”等一刀切现象在不少领域存在。《意见》明确提出“分类评价”的基本原则,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正是形成多元评价体系的积极尝试。

  科学发展要取势,科学评价要取实。这次“三评”改革把务实导向贯穿始终。引进海外人才,不把教育、工作背景简单等同于科研水平;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避免与物质利益简单、直接挂钩;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从面子到里子,从务虚到务实,这次“三评”改革树立起务求实效的价值导向,也将以此激励更多科研工作者沉下心来,作出更多实打实的科研成果。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让科学研究的指挥棒更加科学,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将对更多科研工作者形成正向激励,从而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真正挖掘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激发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更好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大力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新知新觉)

杨建新

2018年07月05日04:57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但仍存在大而不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需要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工匠精神不仅表现为注重细节、精雕细琢、追求完美,而且包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从工业化历史进程看,几乎每一次引起产业变革的创新创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催生着各行各业的探索者和发明家,推动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融合发展。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众多奇迹。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急功近利心理,忽视了工匠精神。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

  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关键在于树立匠心。树立匠心,既要弘扬优良传统,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创新。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全社会深刻认识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价值观,尊重一线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形成推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完善制度机制。比如,可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设立与工匠精神有关的奖项,评选奖励优秀一线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引导人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

  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基础在于培育技能人才。广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近年来,随着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快速发展,我国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培养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一方面要转变社会观念,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发展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育方式。企业应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为一线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切实提高其职业技能;将工匠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激发员工钻研生产技艺、不断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大国工匠脱颖而出。

  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目的在于打造精品。只有打造更多优质产品、塑造更多中国品牌,中国制造业才能实现品质革命、跻身世界前列。打造精品不是简单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而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应当认识到,一切物质产品归根结底都是由人的双手创造的,任何一件精品的诞生都蕴含着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打造精品,需要注重改进制造工艺、提升管理水平,更需要一线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强化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应引导鼓励员工树立成为“中国工匠”的职业理想,将工匠精神体现到一件件精品上,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为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05日 07 版)

依托智能制造振兴中医药产业(新知新觉)

邵习东



2018年07月05日04:57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传统中医药行业在药理解读、生产控制、质量保障等方面努力创新,依托智能制造振兴中医药产业。

  我国传统中药生产存在“三高、三低、不适宜”的问题,即能耗高、污染高、成本高;工艺水平低、生产效率低、药材利用率低;相当大比重的工艺与装备不适宜现代中药生产。此外,受质量均一性及标准化瓶颈制约,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也因此受阻,亟待通过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加强中医药系统性研究,夯实药效药理基础,提高中药制造水平。依托智能制造振兴中医药产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构建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中药成分复杂,受药材产地、加工、生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内在质量的均一、可控成为最大难点。应构建符合药物基本属性、基于药效成分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中医药产业的数字化和标准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展中药智能制造,改造提升中药制造方法,创建现代中药智能制造模式,准确控制生产参数,准确监控功效成分,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均一性。

  建设中药材交易互联网平台。通过搭建中药材电子交易、第三方检测、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三网合一”的公共交易平台,打造中国数字本草的价格指数、质量标准,使全国各地的道地药材都有畅通的交易渠道,保证中医药产品源头的可追溯性。还可以加大对药农的培训力度,引导一部分粮农有序转变为药农,让农民更多分享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成果。

  发展和运用中医药大数据技术。构建中医四诊过程数字化以及人体健康状态实时动态收集的可穿戴技术体系,建立中医药大数据汇集、存储与管理利用的综合平台,形成中医药大数据资源库与中医药知识库,建立中医药数字信息的标准与规范,研发中医药大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中医药大数据利用的能力和水平。建设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体系,形成基于生产智能制造体系的中药生产管理数据云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提升企业资源配置优化、操作自动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的水平。

  提高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水平。改变原有生产过程依靠人工操作的模式,采用先进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中药管道化、模块化和数字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利用生产企业积累的工艺参数和质量数据,采用先进的过程分析技术充分剖析、理解生产过程,通过辨析技术确认影响质量的关键工艺节点和关键参数,在生产中加以精准监控和自动控制。采用生产数据信息管理技术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生产信息化和流程化管理,逐步实现实时放行检测,实现中药提取物的数字化生产。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学校简介

学校简介

副标题

ABUIABACGAAg2fOf2gUoprvm1wEw0A84tQo

闽清一中由新中国成立前的闽清天儒初中、文泉初中和毓真女中几经分合搬迁、熔冶升华而成,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1966年前即为全省重点中学之一,1993年9月被确认为首批省二级达标学校,1999年9月转制为独立高中,2015年3月被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