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随想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0-10-27 21:19 清明随想 高二(1)班 朱静 小雨蒙蒙,杨柳依依,坟前流尽悲酸泪。 青草摇摇,春意盎然,到处弥漫欢笑声。 死者已矣,生者犹存,思故勿勿忘眼前人。 ——题记 春风拂面,又是一年清明节,淅淅沥沥的潮湿里带着一抹淡淡的忧伤。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不同于其它豪言壮语,它表现的是赤裸裸的赤骨丹心。介子推委实是不幸的,一把意想不到的大火烧断了他的前程,烧毁他的未来,还带走了他孝敬的老母亲,不知他死前是否有过哀怨,且不说他先前的付出是否值得,那一天,他的生命已然终止。但他又是幸运的,从此“介子推”为世人所知,让人为之动容,晋文公也为他恸哭,清明节便随之而来。这故事似乎经不起推敲,谁能那样狠得了心,下得了手从自身割肉呢?不过倒是给后人留下了忠诚义士的典故及寒食节的由来。 因此,清明节是惨痛的,但给人的启示却是深刻的。晋文公因介子推而定下清明节,体现他对介子推的感谢与怀念,亦成,还有不尽的悔恨…… 耳畔,掠过李白的浅吟“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清明插柳戴柳亦是独特一景。传说中,观世音以柳枝济度众生,其真伪无从考察。人们依然选择相信插柳戴柳以避迓求福。这或许是可笑的,但当时,柳条却寄托了古人别样的情怀。杨柳是春天的产生,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无不透露着一派欣欣向荣。于是,古人折柳送行,绵绵衰伤夹杂着深深祝福,愿如这柳枝,随处可活,生根发芽,蔓延着生的意志。 清明,或许集聚了所有的哀思酸楚,却又衍生了特有情怀——怀念、感恩与祝愿。 清明又是矛盾的,空气中挥洒着祭扫新坟生别死主的悲酸泪,又氤氲着踏青游玩的欢笑声。记忆中的清明总是伴着蒙蒙细雨,仿佛上天也在哀悼这个日子,哀悼已逝去的人。敏逢清明,人们对故人的思念愈加愈强烈,也便愈加悲伤。或许是巧合,或许是上天开了个小上玩笑,清明时节,春分之后,天气回暖,生机勃勃,这气氛俨然是不适宜的。寒食之后,新火重生,辞旧迎新,透露着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到处都是生命的气息,生命的痕迹。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清明,不再灰暗惨白,人的本性将缤纷的色彩往清明一点点涂抹,逝去的人已无法唤回,但太阳依旧会升起,普照大地,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时光,珍惜眼前人。未来,依旧一片光明。 历史和时代赋予清明太多的内涵。祭祀先人,重视孝道,慎终追远,感恩并不忘德……也许,这本来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清明却让它展现得淋漓尽致。清明,打通了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和谐代际关系的通道,拉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距离。这就是清明俱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于是,历史和时代为清明酝酿出两个“双胞胎”——“感恩纪念”与“催护新生”。 这便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清明节。 【点评】本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典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古人折柳送行”的传说,把节日的文化内涵阐述得深刻透彻,让人明白了:历史和时代酝酿出的两个“双胞胎”——“感恩纪念”与“催护新生”,便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清明节”,从而对“清明”这个节日有了深刻的感悟。(荐评老师:程必荣) (本文发表在《全国重点中学考场优秀作文选》2009年高中春季版) | 闽清一中由新中国成立前的闽清天儒初中、文泉初中和毓真女中几经分合搬迁、熔冶升华而成,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1966年前即为全省重点中学之一,1993年9月被确认为首批省二级达标学校,1999年9月转制为独立高中,2015年3月被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 |
|